手绘学习网

标题: 中国山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xyneed    时间: 2011-1-10 20:43
标题: 中国山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山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1 O; B2 p- Y' o1 Z2 X& W

, v( ~8 r: i1 g* `% ]" C许多西方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中国的山水艺术发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曾经在包豪斯执教的瑞士人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就大力倡导过对中国北宋时期山水画的理论研究。约翰·伊顿研究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山水画,让学生学习画树画山,而且说:画雨后树景不应用斜落雨丝手法表达,而要体现人的内心意境,以此来表现雨的形态。不止是约翰·伊顿,许多西方艺术家对中国的山水艺术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并加以深入的研究和借鉴。
# E$ V8 \0 a$ P# q7 }9 W: G! V7 v4 }3 K% W& F/ U* `4 `
● 中国山水画包含了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 ; i. _0 i; ?, {, j: `6 W7 Z
5 H; j+ I7 ?3 i$ v& X
中国山水画究竟在哪一方面,或者说在哪一点使他们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呢?它又是怎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活动呢?简而言之,就是中国山水画的韵味。这韵味里面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约翰·伊顿曾经研究过的郭熙。 ! a) D7 o) J7 ?3 _1 l9 r

& U; m7 r9 L. |1 Z3 n郭熙是北宋时很有名气的画家,在宋仁宗和宋英宗时就已经享有盛名。宋神宗时,郭熙被召进宫,任画院艺学,后来又升为翰林待诏直长,又教学又当官。因为教学,就不但会画,还要会讲,于是郭熙就成了艺术理论家,而且有了一系列的理论著作:《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后来郭熙的儿子郭思当上了龙图阁直学士,就把郭熙生前的言论和手稿辑录整理,又把郭熙的生平真迹和绘画活动及地位,分别记载在《画格拾遗》、《画记》里,总编为一部《林泉高致集》,从此奠定了郭熙在画史上的不朽地位。《林泉高致集》是在山水画高度成熟之后产生的,对北宋山水画起着革新和推动作用。/ l- P9 A& Z: x% ~1 J
郭熙的山水理论可以概括如下:   S% f! y) o" o; O* z  ^, G& L# M
, f: ?; t* l9 T. V( [# l
一、对山水画的社会意义作了论述。他认为山水画是为满足士大夫阶级的“林泉之志”而产生,可使达官贵人“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当茶余饭后的消遣。这的确符合社会现实,民以食为天,筚路蓝缕的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闲情逸致观山赏景,何谈“林泉之志”?所以,此种“林泉之志”只有士大夫才有,按鲁迅先生所说,有闲即有钱,所以,只有有闲阶级才能有这种“林泉之志”。郭熙说:“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 v& P0 m0 q3 Z% j
4 b5 h% ]0 M- |! V二、郭熙对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特征作了恰如其分的总结。他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这就是那个时代士大夫阶级追求的审美观——山水当“可居可游”。我们从封建社会帝王的皇家园林,从遍布江南的私家园林,都能见到这种“可居可游”的“林泉之志”。中国的园林艺术,就是这种山水意境运用于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这种“林泉之志”在人居环境中的再现。可以说,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教科书。
5 u, g0 d& U( s" A; |; {3 w6 i( C/ O
三、郭熙提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方法论,这是他的重要贡献。 & x1 m7 Y9 U4 l+ U+ G( [4 \: u& ~% E
一是学艺先修德。这是中国文化历来的主张。他说:“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晋人顾恺之必构层楼以为画所,此真古之达士。不然,则志意已抑郁沉滞,局在一曲,如何得写貌物情,抒发人思哉?假如工人听琴,得峄阳孤桐,巧手妙意,洞然于中,则朴材在地,枝叶未披,而雷氏成琴,晓然已在于目。其意烦体悖,拙鲁闷墨之人,见凿利刀,不知下手之处,焉得焦尾五声,扬音于清风流水哉”; + Z0 _. _3 S. ]& l
二是深入生活。这仍然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东西,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也。他说:“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 v# o% m1 l/ C* ]- ]三是强调形神兼备,更注重传神。他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 b; ?, A! n0 ^; M" u/ L% W: k$ {# V
四是陶冶情操,从诗辞歌赋中找寻创作意境。他说: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余因暇日阅晋唐古今诗什,其中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装出目前之景,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
, B5 Y" R* C/ ?7 g' u* J五是阐明中国山水画的具体技法。他说: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山有远近三法,水有四时变化,云有顺势流动,烟有应时飘忽,石有千姿不变,树有因情而动。 / S# W2 W$ S' D" i5 ?
, m, R! T0 |, N8 z4 x
四、强调艺术家的修养原则:四欲:“所养欲扩充”;“所览欲淳熟”;“所经欲众多”;“所取欲精粹”。二学:学习天地。他说: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皆天下名山巨镇,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学习古人。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佳,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仁者乐山宜如白乐天《草堂图》,山居之意裕足。智者乐水宜如王摩诘《辋川图》,水中之乐饶给。仁智所乐岂只一夫之形状可见之哉!生于吴越者,写东南之耸瘦;居咸秦者,貌关陇之壮;浪学范宽者,乏营丘之秀;媚师王维者,缺关仝之风骨。 ) W+ C8 n$ S0 j

& j  G. H# N( ]; T7 H% @- O郭熙的山水画成就很大,《枯古要论》说:“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伴,人物笔尖带点凿,绝佳。”据说宋代画院考试生员,要求皆以“郭体”为范。当时的一些朝廷大员,如司马光、黄庭坚、苏轼等人都非常喜欢收藏他的画,苏轼曾写诗赞美他的《早春图》:“玉堂昼俺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可见其艺术的诱感力。”* ^3 A0 D- d* b0 q7 x

% m/ Q- e2 b; X$ |1 ]* J% Q
% b5 ~7 ?7 R& r9 L9 \( J4 H! D0 |% d# P
国山水画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2 j( C, l  @0 f8 i. B1 ^, a! L. ^- J  I4 L2 K
中国的山水画家与道家是有些缘分的,道家讲无为,所以道家一派多归隐山林,远离尘世。古代的山水画家也因此而深受道家学说影响,追求山水画的意境,而非西洋画那样的写实。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山水画才给人以无穷的韵味和遐想,这韵味和遐想,不在画内,而在画外,所谓“功夫在其外”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画外的“功夫”不是技巧,而是老庄的哲学思想。山水画家也正是因为把老庄的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画中,才能够产生吸引我们的魅力,才得以影响着我们的艺术设计。也可以说,凡是在中国学中国画的,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 & Z9 p3 v5 m! P
; j: W( n% Z+ `
“黄山画派”创始人石涛,即朱若极的《石涛画语录》,一向为后人推崇。这位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原济大师,深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佛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以无法生有法”、“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愚去智生,俗除清至”、“浮云高士迹,枯木道人心”等等,几乎就是老庄道家思想的直白;“天地浑融一气,再分风雨四时”、“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更与易学文化和老庄哲学相通;“笔墨当随时代”,则是易学文化和老庄道家哲学求新、求变的翻版。
& E0 k$ p8 t' u1 c: Y
/ ]" k  P1 j0 J/ q& k! {' \3 X石涛在论山水艺术时,更是借山水而阐述老庄道家的哲学思想。他说: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获一。一有不明,则万物障;一无不明,则万物齐。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以一管窥之,即飞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也。测山川之形势,度地土之广远,审峰嶂之疏密,识云烟之蒙味,正踞千里,邪睨万重,绕归于天之权、地之衡也。天有是权,能变山川之精灵;地有是衡,能运山川之气脉;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 ; b- `% L# Y/ o2 m" |1 \( [' i

+ i+ B5 J; c4 c! d/ V. C; _不独古人,今天的艺术家,也常常自觉地从老庄哲学思想中汲取创造的灵感。当代美术大师吴冠中曾经说,归“形式美、抽象美、笔墨=0”,这里的“0”,就是无,他所以得出此种结论,也可以说是受了老庄的熏陶。他又说:“东家重意境、格调、脱俗……西家强调塑造、构成、斑斓、疯狂……是由于我先就受了中国的熏陶呢,还是19世纪后的西方绘画也受了东方的影响,我偏爱西方近代绘画,并于此愈来愈体会到东西方艺术本质的一致性。李可染先生说过一个比方:学艺像爬山,有人东边爬,有人西边爬,开始相距很远,彼此不相见,但到了山顶,总要碰面的。这个比方特别适合东西方绘画的比较和分析。”(《<刘国松画集>序》) 我们不是常讲“九九归一”吗?这讲的也是老庄“久而俱化”的思想。
2 g5 p/ ~" H5 a% V
' d5 w) Q: \, ^' J. V0 ~" Z老庄虽然大气磅礴,但却十分的抽象,也正是这抽象,才使我们看到了高山仰止的美,才使我们找寻到可以成为指导的思想。吴冠中说:“抽象,那是无形象的,虽有形、光、色、线等形式组合,却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形象。”(《抽象美》)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山水画呈现的正是这种抽象美。艺术家正是在这黑白之间,或者还有“万绿丛中一点红”里,发现了黑与白、红与绿的抽象关系,寻找到构成色彩美的规律。
; H/ _: h$ ]4 W- m
( T* n) e, @. A, p不能说约翰·伊顿研究了郭熙,就掌握了中国山水艺术的真谛,他也不会叫学生专门学习中国的山水画和研究老庄哲学。但可以肯定,西方抽象派的艺术,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山水艺术的影响。曾经在美国教书的刘国松,谈到中国绘画对西方影响时就说,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书法的抽象美之后,产生了抽象表现派。而抽象表现派的出现一下子就影响到全世界,随后,他们就希望从世界各地来吸收营养。. v9 @% m! `6 q" U; x" x
; L9 T  O. ?8 j( ?
中国山水艺术直接影响着艺术家和设计师
& U" A$ h* u! `1 n3 f* L
6 O7 V+ j( ~, B. x1 L+ x. a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许多现代设计作品中,不论是建筑艺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都能看到中国山水艺术的巨大影响。譬如我们的建筑,因为受到技术等种种条件的制约,设计师只能用抽象的手法来表达设计情感。已经很有成就的香港当代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例如《中国银行标志》设计,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凸现一个“中”字,标识了中国银行的招牌。 6 S$ i  K  n" m4 A+ S0 J% d' F

3 n  `" L3 k6 _+ P: V" z. z; k我们还可以找寻到很多国内外设计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也都深受着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云南大理石画面巧夺天工,被装饰建筑上、被嵌在桌面上、镶在红木镜框里悬挂于高级客厅;桂林等地岩洞里钟乳石的照片被放大为宣传广告画;中国古典建筑的台基、柱廊、斗拱、飞檐、彩绘;苏州园林的人造山、水、亭、榭构成的小中见大的意境;民间工艺品,如陶瓷、刺绣、蜡染等等,都使我们看到中国山水艺术——渗透了老庄哲学思想的山水画意境的深刻影响。老庄寄情于山水,画家融于山水,山水激发了洋洋洒洒的老庄哲学,也造就了形神兼备的山水画卷。同样,我们的今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可以从中感悟出、激发出不朽的设计作品来。 & i6 N" V3 ~; a2 q1 H& @

4 F3 [# R: K+ ^7 T) T2 i中国山水画所以能有如此的魅力,是因为它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神韵,它提倡迁形取神,形,就是物象;神,就是事物的精神。中国画推崇情景交融。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这就是情景交融,景语就是客观存在的形式,而情语是主观情绪的流露。因此,“迁形取神”、“情景交融”是中国山水画最关键的审美特征。中国山水画讲意境、讲传神,立意在先,达意在“写”;把真景化成意中之境,将精神注到笔端。北宋很有名气的政治家王安石有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丹青难写是精神”——道出了中国山水艺术的真谛。
- S3 F+ u; R" H0 M" C( k' \8 b6 L9 E% R# I: ^1 C4 V; y
中国人讲“书画同源”,这书,我以为是包含了文章和文字在内的,所以,许多山水画都直接取材于中国的文学作品,或者间接地表达着诗辞歌赋的美妙意境。譬如东晋时被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的顾恺之,他的两幅传世名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都是取材于文学大家的名著,前者取材于西晋名家张华的《女史箴》,那是一篇借规戒之名,以讥讽皇后贾南风的作品,我们姑且不论。后者取材于三国时大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也是最有文学天赋的一个,它的《七步诗》是许多儿童都会背诵的。《洛神赋》文词华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作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作者途经洛水,想起了洛神宓妃,有“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此赋。文中写作者与洛神相遇,人神相互爱慕,但“人神之道殊”,爱慕之情虽深却不得结合,彼此只能在依恋中惜别:洛神“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作者则“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露而至曙”。曹植用华丽的辞藻,灿烂的文采,描述了一个极尽神话的动人故事。
! _7 n/ j+ ~& |/ O9 V; z( Y' h
, C1 u$ \1 S' v: }; T顾恺之依据这一文学名著进行构思,创作了《洛神赋图》卷。他充分发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逢时难别亦难”的意境。他通过巧妙的构图,传神的笔墨,描绘出曹植在洛水之畔与洛水之神宓妃相会的情景。画中所描绘的洛神端庄美丽,时而徜徉于水面:“体迅飞凫,飘忽若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时而遨游于云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含情脉脉,仪态万千。据说这位美丽的仙女,正是曹植寝食不安、朝思暮想的恋人甄氏的化身。此图在环境描写上也较为丰富,在洛神的周围,有青山、绿水、红日、彩霞、轻云、荷花、秋菊以及鸿雁、游龙等,将赋文中对洛神形象生动的描述,都一一地再现于画面,使画面气韵生动,人物呼之欲出。顾恺之以线描作为造型的手段,以浓色微加点缀,来敷染人物容貌,不求晕饰,构图笔迹周密,线条流畅,如春蚕吐丝,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富有极深的感染力。 - ~, o& {, K5 t& V; Y9 c0 q. c" O) l
: f  e/ H+ K8 b8 ]0 l
从以上的初步探讨看,中国山水艺术之所以极富感染力和穿透力,就是在它深刻的内涵中,蕴藏着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使中国山水艺术不是美的装饰,而是美的原动力。它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点”,一条“线”,以及由这点、线生发出的面,即空间,令人无限遐想的空间。但就是这一点一线,也足够使我们久久地揣摩,久久地思索。我们可以从西方风景画的欣赏中,看到一幅美好的景色,但也仅此而已。中国山水画则不然,它使我们在对一点、一线的揣摩和思索中,找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结处,正是这个联结处,才是最叫人沉醉的地方!譬如中国山水画的设色,仅点上一个小小的绿点,却使我们感到,那绿点就是饱含着某种希望、企盼、喜悦,青翠欲滴的露! 5 ?% D% t8 P! N: |: R& [( O$ {
7 C+ o: Y5 ?1 H

1 e6 @; V# N8 m1 |1 @# g, y4 g2 k. I& C

作者: dxp    时间: 2014-11-1 14:47
大家有什么好看法,赶快说说




欢迎光临 手绘学习网 (http://www.zgkysh.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