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学习网

标题: 中国美术简史重点总结——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5 16:21
标题: 中国美术简史重点总结——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中国美术简史
; v% j: H5 V4 J* d; ]: Q第六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 c+ g7 ^' g0 R* \教 学 要 求
& F3 t5 F0 l# X8 M# e! K    绘画艺术是本期的重点。因此,在总体把握本期美术概貌的基础上, 理解宋代院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较之前代的发展及各种绘画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j  g' |/ L8 M2 n  q/ L& n
第六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9 i& \0 M9 Z" A3 I- l1 V五代 907-960$ g) e+ j! j, B9 Q7 m% o
北宋 960-1127
1 B; ^- U) X8 o/ T! f南宋 1127-1279( `# N3 F# |" y- K2 d& g3 P4 v( _
辽  907-11255 z1 C! W: K: O
金  1115-12345 q2 a% |  O$ K0 N; j4 t, W; h
第一节  概述
* [! l" a7 a6 u9 c! C; [文学成就:+ r) h% i& e! _0 }$ K* z0 v
三苏、唐宋八大家5 ^3 u( d7 S7 D- o( M
诗歌、散文、词* ^: m3 g* U/ ]
第一节  概述
2 }5 q7 J! ?% T1 Q* B书法:- D! o8 X9 |! h1 L
四大家:苏轼、黄庭坚、$ @5 U( }/ d& V) J
                米芾、蔡襄2 `' z% y9 m; f( z* C4 Y( X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
3 s8 l4 [, n+ N  a* L; V花气蕉人诗帖  黄庭坚. r/ G9 }. R5 q# x' u! v, H
《花气蕉人诗帖》赏析
6 U) K+ b( h' B; ^+ E             《花气蕉人诗帖》 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沈周)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时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7 k, V4 C$ i3 I1 v5 {珊瑚帖   米芾0 o) L7 B7 N" ~5 d" Y
蜀素帖   米芾
2 e; q$ X5 b5 A+ z" _4 H《珊瑚帖》赏析
1 G) ^0 @% w, o           《珊瑚帖》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行文之中,米芾突然以画代笔,颇有意趣。米芾作画大抵也像在《珊瑚帖》中一样兴之所至,随手涂抹。在字里行间随手涂抹的例子还见于《铁围山丛谈》,谓米芾在写给蔡京的一帖中诉说流离颠沛之苦,随手在文中画了一只小船。兴之所至,信手之迹,是文人墨戏的表现,这是米芾唯一存世画迹。作品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字态奇逸超迈。元虞集谓“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 N2 z) ?7 ?+ v0 \5 [: D* d* u
题听琴图诗   蔡襄7 U3 o  J6 D0 O- r
张先十咏图 手卷  北宋 张先   c: ?6 y/ f$ m6 a, Q3 o
             自199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功地以1980万元收购北宋张先《十咏图》后,国内众多的机构和大企业开始介入艺术市场。如北京文物公司、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保利集团、大连万达、南京王朝、绍兴小小集团、金轮集团、天地集团等等。由于机构和企业的介入,使得大量的外围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艺术市场,并推动了艺术品价格的不断上扬。
* |! K$ o2 G/ Q) \, t1 U第一节  概述
; q0 j1 \- }  E! u4 x7 k. G( I) \瓷器
: Q3 z5 V9 O1 y: T! ^7 u五大名窑:汝窑0 o4 z. b0 r2 P& L
                    官窑
( w  W9 K+ E* k$ @, ?1 z; P                    哥窑/ }- K4 J' d. w
                    钧窑
: J, M+ z$ l- q& R% [                    定窑
8 T# B& c4 o+ d+ F4 ?- B4 }' i            宋代的陶瓷是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9 r" {( I* [$ m
汝窑
0 v& O7 v2 e# i- n8 A9 I% ]8 P3 O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   
2 K. b; O9 j5 @/ G* C汝窑
6 s/ L4 ^$ @; Y5 n+ ?' W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 t( O8 O$ C: t8 r' \' p  r宋汝窑三足盘  K0 C9 X* p! b& e- ?
宋汝窑三足盘
5 Q6 H. R: S4 G+ X# |宋汝窑荷叶碗, e4 i1 f4 x$ ?" J
钧窑! k; E' z0 M  Z/ W0 ^! J$ X5 r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R$ M* I( f+ ~7 ~/ y6 Z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c4 G* [+ L/ M  `- D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 \& m3 U6 @. z( U7 b4 q) T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0 j+ c+ K3 E7 Q$ N& q3 ~5 N宋钧窑荷叶青蛙盘
! S3 _) h! f0 x; k2 i宋钧窑荷叶执碗6 Z" x8 U$ ^/ I
宋钧窑瓶
2 b. C% f+ E7 H+ Y- @官窑
+ u4 q5 L! y9 |' @( R$ r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 g% _+ `, ^4 Y/ j; p4 {
官窑
8 B7 d8 b' M4 q) Y7 J3 S' F& M7 C; D# S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g8 Q4 A3 }. l( X6 U) Z
宋官窑粉青鬲式炉" Y: L$ u1 m; j# q8 f
宋官窑洗(流失日本)
0 O+ P( ?1 N: S. r# V1 x# H宋官窑粉青梅花杯
- S0 O+ v; {4 L5 l" w, @哥窑5 b1 }- A% N# D, A1 q1 E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p% ?7 t8 M" F% m9 d& G
哥窑: S# C, ?, b& E+ ?" s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 }5 O- F) m/ M4 l
哥窑
- ~" n! O; A; {9 {& M/ n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3 Y1 F' D; p9 `. F4 e, D; o
宋哥窑双耳三足鼎
+ G9 \9 [: C% V! q3 @宋哥窑碗" f9 j# h* M5 A) d! A
定窑
2 ?& |+ x9 ~9 `9 p! S: n$ W( a' K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 k, ?' k) A, S: V" C$ y. ~" v+ [宋代定窑孩儿枕5 c1 }$ b$ W7 y5 N
宋定窑黑釉鹧鹄斑纹碗# X: K% ?3 t9 I- I' ~+ C
宋定窑酱釉窑变梅瓶
" B6 I( e. j: C" j8 W定窑
8 u4 c3 N5 t& j# U/ y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e2 i% J' Q2 T5 r9 ]1 g0 x
小结5 |" k8 t+ {6 N: _+ z2 q
             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沈静雅素一路,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属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钧瓷、哥瓷、龙泉、黑瓷的油滴、兔毫、玳瑁等都不是普通浮薄浅露、一览无余的透明玻璃釉,而是可以展露质感的美的乳浊釉和结晶釉。
# R" Q5 [* \# p+ X& C' X4 `第一节  概述; s8 R/ R& x0 [! `% T
绘画2 r9 @, K$ g! L  \/ @" ?
山水画(第四节)两宋是两坐高峰
+ e) j, w( u% _花鸟画(第三节)工笔花鸟的顶峰
- U) N" w, n/ n7 `; d人物画(第五节)工笔、写意
& b+ i+ F% I* t3 E* o  i- Y院体画(第二节)宋代绘画主流, }9 {5 }+ p) U, P
风俗画(第六节)' Y( r& Z3 _; ~6 w
第一节  概述
% H1 b# Y$ D3 ~: f: H雕塑( d: ^0 ]0 _& w; t4 B
巴蜀造像(大足石刻等)(第八节)
. i# O3 [1 o- l( Y( w# r3 j0 N; j第二节  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 n: C% K! @+ |5 O& t" t    一、画院的渊源) l1 E* z% y! q; [# T3 g
  殷商:宫廷中的百工,属于工奴。0 O2 y& {3 P; T; n: {" S
  春秋战国:称为“史”、“客”
3 |& B/ ]$ y. z: S) ~% s  汉代:设“尚方画工”,
4 r/ p4 N5 P$ Z1 ?  s  T  东汉有画工最早被称为“待招”的记录。! T+ ^. `& j/ y6 ]8 M/ [
第二节  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W: M7 z0 `4 u7 r0 \! V9 g/ G
    一、画院的渊源
8 m' Z2 y/ L  S  唐代:初唐设翰林院,后成立翰林学士院,翰林院成为技艺人员聚积的机构,始有“画院”之称。* j) a, L5 ]" }7 |* O& h7 H# O5 Q
  南唐、西蜀设翰林院,并有画院之称。
- ^- ^9 T4 U! v* M) i& b            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设色, 工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 0 i9 V& I1 u- h* K8 Y2 Y& J2 |
院体画
$ B, A7 `& P1 S4 p) T第二节  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 S9 e$ n0 c7 m5 |* t& b二、宋代的画院与画学1 }1 h7 w7 h+ g1 f* q! e+ ^
      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时最为完备。, b; V, V3 T# t+ b+ d
1.画院制度3 W4 Z! w$ d$ h$ s) a0 r
2.画院的取士标准
# k/ v* r/ r- m) J第二节  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 ]; O! X0 u- C" n5 E三、院画的艺术特征, Y+ p- O; R, c8 Q1 ?; h0 \
1.院体画的含义
( L: Q& f3 U6 U4 z+ K* N7 N( K2.院画的特征:
$ _5 b. W) w* W6 o. G* @5 Z- d0 `提倡形似、格法;7 {- h& ^4 `8 D3 S4 Q7 g1 z
构思上讲求含蓄巧妙,达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 ], B. H$ \: D, h# {6 ]/ b# X笔墨技巧上重视传统而不泥守古法。
: h* c) N# l1 z& Z& Q9 B$ y简述宋代院画的艺术特征
! b. `: F' K) b" O; P& E      a.院画的创作提倡“形似”、“格法”,要求画家具有相当的写实功力,对物象作尽精入微的描绘,力求表现出对象的自然形态。
5 @; o: w# [6 y% A6 b/ A7 o      b.院画在构思上讲求含蓄巧妙,达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在笔墨技巧上重视传统但又不泥守古法。
7 {5 p: o3 P* ~8 B4 b' J  r& h简述宋代院画的艺术特征: ~) O# W* A. ~- v8 U. j1 O
       c.以上创作要求,酿成了宋代院画精深完备,“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 给后来的传统绘画以良好影响;当然院画也有其局限性,“萎靡柔媚之处当舍”(鲁迅语)。% g9 Q6 H( O! u- n
       院体画: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应了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 谓之“院体画”。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院画也有其局限性,“萎靡柔媚之处当舍”(鲁迅语)。
4 z( u7 P9 g  W2 L" {, F; I第三节  花鸟画的发展1 X( i3 M4 T& f9 z' D& |" d. q
一、五代徐熙和黄筌的花鸟画艺术: x0 l+ M( E9 v, v$ d3 A" r
1.徐黄异体
4 I) n) i  m! q2.为什么人们用“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来概括黄、徐二人的艺术风格?
  Z  v6 K* P: J; ~/ A9 s+ b" c写生珍禽图   西蜀 黄筌. `1 y3 ^1 l' n' d. L9 x
芳溆春禽册   西蜀 黄笙
3 \2 ]$ K8 K6 n. b# K雪竹图      五代    徐熙
$ m% R; ?* P7 v% g( P9 x" L  a为什么人们用“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来 概括黄、徐二人的艺术风格?
) I% ^; c! s, J4 g       五代花鸟画的突出成就,集中地反映在南唐的徐熙、西蜀的黄筌两位画家身上。 他们的花鸟画风格迥异,相映生辉,人们用"黄筌富贵,徐熙野逸的评价来概括二人不同的艺术风格。具体反映在:  J" n1 B6 z0 c1 v* A! d# X! ?4 |
为什么人们用“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来 概括黄、徐二人的艺术风格?: K# C% j/ x! T! B5 w% u
       ① 师承关系不同;
' u. A: M  N" o      ② 题材不同;
$ v2 \6 [& V5 b- p3 [0 _2 \; J# k- [      ③ 表现技法不同;0 X" j! K% j4 O, k( |% [
      ④ 格调不同。
0 Z! x' x  v( D      入宋后黄画成为院派花鸟画的典范;创“野逸”之风的徐开水墨淡彩和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先河。7 Q- ]  ^7 c0 A5 ?- p
第三节  花鸟画的发展
* n5 {& L! o2 O- N" T  Y% r+ U二、精丽典雅的北宋院体花鸟画" x' y3 b0 \7 D  \1 l$ \
1.黄居采《山鹧棘雀图》
0 v2 N# R) L8 r6 _2.赵昌《四喜图》《蛱蝶图》/ P5 h# L2 f$ u" b3 |* v0 P
3.崔白《双喜图》
0 G0 ], X2 M- v& r5 `8 @4.易元吉《聚猿图》
$ _* r' `  _# S* ^- S7 l2 i5.吴元瑜; F) {: }5 N# H2 a" H
6.赵佶《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瘦金书”
6 m- u1 `, `9 U5 G  x: ]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繁荣时期。作为这一时期花鸟画的主流,是强调写生,而且追求细节的真实。宋徽宗赵佶控制宫廷画院的时候,要求画院的画家研究孔雀升墩是先抬左脚还是右脚,画不同时间的月季花要画出花蕊、叶子的不同变化。现存的崔白的《寒雀图》、李嵩的《花篮图》、佚名的《出水芙蓉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 t9 n- g, ]# ~; K" Y山鹧棘雀图    宋    黄居寀1 u5 Y7 U0 b5 F0 K+ X' W
《出水芙蓉图》赏析# M0 o! m* y# O2 k
              佚名的《出水芙蓉图》,画幅很小(23.8×25.1厘米),但画得十分精致生动,而且是用没骨画法(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绘物象),整个画面似全用色彩画成,不见墨线的痕迹。浅粉色的花瓣,嫩黄的花蕊,似乎还带着拂晓时的露珠,那种一尘不染、雅洁妩媚的花姿,正值花苞初放的最佳时刻。它突出地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3 n- k4 o$ Q" ]写生蛱蝶图   宋  赵昌
8 C$ j# s4 {5 e* b( j* |写生蛱蝶图局部
) ], o# v* l- p1 L3 ^写生蛱蝶赏析
& H5 ^, n8 o, ~$ S+ N       纸本设色,纵27.7厘米 横9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写秋天野外风物的写生画,在构图布局上,作者将景物集中在下半部,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岸边长有荆棘、野菊、霜叶和偃伏的芦苇等,错落有致;
' P8 ^# B+ @. m! s  三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把秋日原野那种高旷清新的景物描绘的生动自然。此幅野花虫蝶形象皆准确自然,用笔遒劲,设色清丽典雅,风格清秀,与黄荃的富贵、徐熙的野逸又有几分不同。" z) S; V4 ~* B! N% @) \
晴春蝶戏图 宋 佚名# R% m' |! P  j  {6 L8 }
海棠蛱蝶图   宋 佚名  
+ P  m0 ^! p$ J/ d; e寒雀图        北宋      崔白, H' f2 K; ?( u% q+ Z1 f
崔白《寒雀图》赏析
! N- B4 E: A, j* I) O& a0 A5 \: D             崔白的《寒雀图》描写隆冬时节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依然在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枝头鸣跳嬉戏,它们情态各异,充满活力,画出了麻雀好动的特性。同时,画家运用对比、变换等形式美法则,如老树干的横斜平直与麻雀形体的浑圆柔润、直与曲等对比,使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 I  s& F- m9 ]
竹鸥图轴      北宋    崔白
5 F3 e0 }! Y/ O# c7 W芙蓉锦鸡图  宋 赵佶
0 m) V, O3 t. R, q# c3 u( t" p6 z瑞鹤图   宋  赵 佶
4 r! T3 O; s9 V$ Z/ e第三节  花鸟画的发展  ~# s( m, V3 o( W& c
三、苏轼、文同的绘画及其绘画主张8 T( `9 s9 W7 J
1.文人画的兴起
7 O( ~% n. o9 b6 c3 \9 [+ p. L2.文同“湖州竹派”、《墨竹图》: K; O9 ?2 w) h) D& l
墨竹图    北宋  文同5 }( P/ {# Y+ A( h: H
古木怪石图     北宋  苏轼5 ^, l# ~6 [' L1 I5 g' x
第三节  花鸟画的发展
: a$ f# {& p. E$ T三、苏轼、文同的绘画及其绘画主张, k' X  L& T9 a
3.苏轼绘画主张, S6 B. r7 Y+ F
“诗画一律”
& p) U4 ]0 d% j- N, a“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 v6 Y6 |. I# x9 Y0 R“寓意”“留意”之分
8 |+ v; @4 w8 y- m“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 z% Z" Q- ~. T9 V! P3 a成竹在胸4 q0 O0 c/ U7 S/ S
第三节  花鸟画的发展
6 h. {: e4 S) A% S/ x四、南宋院体花鸟画7 F& W3 l2 n9 }- z& ?
李迪等9 _3 }9 M) T1 S  t5 r' R
枫鹰雉鸡图 南宋李迪8 j1 ~, D1 v# ]) O9 h
雪树寒禽图轴    南宋李迪" t# @; H6 h% Z1 V7 E
狸奴小影图 宋  李迪+ A9 F$ P- j) g9 Z2 V6 S
绢本设色4 g3 I. h2 n6 U& b
纵23.5厘米4 r% H' G% G$ k% m: N* m5 \  D
横24.1厘米' f# g$ h4 V9 z3 h7 p* V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8 s9 S: @, V) L( T0 G5 _
野菊秋鹑图册页 南宋 李安忠: V/ {1 f1 s* e& Z$ P
梅石溪凫图 南宋马远
' i5 B2 T7 q% ?, K花篮图  南宋 李嵩7 ?5 O2 d4 C  O0 d7 ]6 w7 N
李嵩《花篮图》赏析! G5 K- M. S! D
              李嵩的《花篮图》,画幅虽小(19.2×26.1厘米),但以极其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花篮中的茶花、蜀葵、萱草等一组花卉,不仅形似,而且极富生命力。
7 z) h: {4 e( o! ^* u骏骨图卷 南宋 龚开2 Z# s2 J* R* r" A  ?; _
鱼藻图卷(局部) 南宋 范安仁
6 x3 [9 B3 u( c. t9 C云龙图卷 南宋 陈容% I9 I8 ~, H) A1 y
杨柳乳雀图  宋  佚名
6 D" L/ ]1 }4 K% m6 O! r绢本设色
4 S! c# N8 h: u& @纵24.8厘米
1 ]2 p6 D$ p& W  w. E- W横24.8厘米6 N3 u' [3 h& r2 e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8 W9 h. \3 l" e7 g
第三节  花鸟画的发展
' B" k$ z2 [% |+ {7 w& k五、南宋水墨花鸟画
$ H$ O8 ?6 J: B5 i0 o梅兰竹菊“四君子”
7 x# m, V% ^, M; r- O4 d- X画家杨无咎、赵孟坚、郑思肖等
9 C1 b7 K. B9 ^% c1 v南宋杨无咎《四梅图》 赏析% }: K: Y1 M! ~& P" q# N, g1 U
            《四梅图》分四段画梅花的不同状态;未开、欲开、盛开、将残。粗干用“飞白”笔法,呈瘦劲之势,细枝以劲直的线条一笔撇出,具挺秀之态;花朵是白描勾圈,在水墨枝干映衬下,更显得皎洁清丽。卷首自题柳梢青词四首。 1 x- ~. h; ?4 G0 D
四梅图局部  南宋  杨无咎5 S" L9 [; T: k4 R& @
雪梅图   南宋  杨无咎5 ?3 x3 P/ I( t# K& [2 @- X
墨兰图   南宋  赵孟坚 ' w, k$ D" d& s) y
郑思肖的墨兰
8 q0 O/ z9 u, K3 i( ^3 u7 _! H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宋末,以大学生应博学弘词试,授官和靖书院山长。他曾在朝廷临危时呈献抗蒙计策,未被纳用。宋亡后,隐于苏州的寺观和陋巷里,仍“耿耿存孤忠”。他的名(思肖)、字(所南)始用于此时,与他坐卧必向南相关,意在不忘赵宋。又将其书斋取名为“本穴世界”,“本穴”二字一穿插,意为“大宋”。著有《心史》、《所南诗集》等。 7 m/ O% h5 g- b4 p5 ?; ~+ {+ Y
   他的墨兰蕴含着深刻的思宋之情。“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着土。人问之,曰:“土为番人夺,忍着耶?’”所画墨兰,饮誉江南,求者不绝,但郑思肖有诫条曰:“求则不得,不求或与。”“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思肖尤为痛恨。 . Y- j4 S, t4 D" o! U1 a: p
   日本大阪美术馆藏本(下图),数笔兰叶夹双蕾,笔笔劲挺硬朗,气格高洁清俊,书、画的用笔颇具隶书笔意,讲求隶书内敛含蓄的笔韵。是图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为1306年)铃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他在诗中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元朝统治者的憎恶之情:“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贫。” 6 `2 `! f; V5 \/ `, F2 V* V; E  |& Y
墨兰图   南宋 郑思肖
0 C2 M" K( `2 ?   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的郑思肖《墨兰图》卷中的悲愤之情达到极点,图中绘兰叶孤傲地伸叶吐蕊,作者自题道:“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著录了郑思肖的一卷墨兰,其上有思肖题:“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可谓“天真烂慢,超出物表”。
. L9 Q  S8 a" r+ k7 C/ y7 e墨兰图   南宋 郑思肖
' F( J. y5 T* ~1 K第六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第四节  山水画9 g2 w$ O, w) U& Z3 y
   一、五代荆、关、董、巨的山水画
2 f3 n* @, C9 w- O6 B4 G7 L) j5 E1.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
9 e/ k4 j6 y6 y3 b- }# Q- @5 u荆浩《匡庐图》皴笔5 Y8 H+ }# F9 X+ I2 m/ {' v: g' c! n
山水画论《笔法记》% E6 Z8 N0 t2 z& b
皴:用比较干的毛笔,在岩石上做出的纹理,叫做皴。皴是皱纹的意思,后来中国画山水的画家,都用到皴。
3 ^' U: e1 p% g  N3 R( i: E  f# q关仝“关家山水”《关山行旅图》
( s: |  }  ?0 ?: Y" }# `匡庐图   五代 荆浩3 j8 _: C% d. y  i, w% J# x$ C
关山行旅图 五代 关同
4 n( m' _$ e! ^; E- S. u, F第六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第四节  山水画1 r6 Y1 K- n; l' C2 f, u( c
二、江南画派:董源、巨然、赵干、卫贤; r; G. O5 Z1 y8 n; _- k
1.董源《潇湘图》、《龙袖郊民图》披麻皴: V: b$ d1 L. y* J7 J1 \
披麻皴:董源为了表现平缓的土坡,所以常用向两边斜披的皴法,称为披麻皴。
; ~! O4 T- ?' @3 N$ B0 l2.巨然《秋山问道图》6 b6 Z/ R& |: O7 ]; j, I9 z
3.赵干《江行初雪图》8 y6 k- h; r! v6 P& d
4.卫贤,长于界画,《高士图》
/ p# i: P' t1 T2 i9 `7 g潇湘图              五代   董源
' g# U$ k' l# }* S南方山青水阔之平远
  F5 a- Z; C8 c( t+ T4 R; S% U横式长卷收览; F5 S2 d9 k  g+ ^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与人物画一样,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西方传统的风景画是以透视学的原理去处理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而中国的山水画则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即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如作盆景观。+ ^5 T3 @3 r( H: J0 o1 u2 N
这样,千里江山也可以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加以表现,如前面谈到的北宋画家王希孟的长达11米多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繁复的崇山峻岭,如前面谈到的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以及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 F' B, O# I( D* T
             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 @- h: N& y5 w% t# Q寒林重汀图 五代 董源% g  n' a* F% U) X' G- k0 a. N
第六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第四节  山水画
; m( Z$ K  V! A0 C8 G& p  D, P二、北宋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 _! I: J- H3 p) K# a% ]
1.中原画派
, J4 ~6 t6 u% x李成
! ~6 N3 }+ _7 H7 R0 K- g0 @0 F! p范宽《溪山行旅图》3 J3 a1 }2 r  k) ?4 y
许道宁《渔父图》、燕文贵 《谿山楼观图》$ V2 w1 k! \7 E# X' [2 J& Y2 z
2.院体山水画
& T. |* J- p( S( _5 T2 F! L郭熙《早春图》《林泉高致集》(作者?)
& j+ m4 f8 Y6 n) E! \王诜《渔村小雪图》4 ?6 J' @! g9 e0 I3 e6 \& D
寒林平野图轴      北宋 李成3 F# K' E3 D( Q" S
晴峦萧寺图轴   李成, }; o: h. \  J- H: o2 O9 U2 M9 d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4 D( L7 R3 m# g1 v, R( _4 S       为什么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一幅古代山水画的典范?! b/ R+ R; H, C- s4 u: k  q  H$ ~
             范宽是北宋中原画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构图严谨,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满山遍野,丰满宽远,气势逼人。展开此幅画轴,高旷雄伟的峰峦拔地而起,壁立千仞,巍峨摩天,迫人心目。山石用雨点皴,有一种雕刻般的斧凿之感,开后世斧劈皴之先河。山顶布满密林,涧水轰然作响,树如墨伞,体现了范宽作品“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的特点。
- k8 `+ r9 k! N  |/ C   所以,无论从构图还是用笔用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都可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 @2 m  Y+ |4 D8 R# I2 C5 a' z1 u
许道宁《渔父图》(局部)5 H8 k( d; l) ~
谿山楼观图    燕文贵
- e! J/ S  ]9 v3 G0 ~9 |早春图       郭熙( _/ ~0 S. f8 _, T
溪山春晓图      北宋   惠崇- L1 s" v9 J% A$ Q& o4 F
溪山春晓图    北宋    惠崇
8 N4 T- A% }& f( q% T4 h5 K: v/ H          画江南平远景色。山林清丽,溪上水禽翔集,溪边桃柳人家。笔法细秀。惠崇是宋初“九诗憎”之一,擅画江南小景,芦雁寒鸦,烟雨春色,画中极有诗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极为赞赏他的画。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诗有一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脍炙人口。画面山丘起伏,烟霭弥漫,溪流潺潺,农人舟子,水鸭飞雁,一片春意。本幅上有清乾隆诗题。本幅和隔水上有收藏印记多方。
. b6 X, s  f+ Y! G% w  a7 p第六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第四节  山水画- F7 [* H& ]: d8 U' t3 l
三、“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
$ y& t7 S  O8 a, H4 ~% q1 `1. “米点山水”
' K8 V; F" u' O米芾创“米点山水”
' B+ {8 N& h2 e' `6 o米友仁《云山墨戏图》0 S8 g7 {( [6 V( t9 q4 C: A  B
2.青绿山水( {  ]6 Y) V) j& e; T$ k$ C4 l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2 j( X2 o. C- a2 E" X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
* g# _, w3 W5 o/ Q米点山水. t, T  s. M: j# I" s" g3 g9 Q
春山瑞松图 米芾
5 G0 \* l+ e1 e! _; e云山墨戏图  米友仁) U& d. u; H7 r' j7 l" M4 C. J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王希孟8 T% M& p" F7 j5 T1 x: o) L
千里江山图   北宋  王希孟* F/ |6 o9 z2 w" @" s8 y% y7 W
        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I0 T4 s; g6 x+ s
第六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第四节  山水画
4 h0 W% m8 r9 p5 O) s四、“南宋四家”的山水画
0 H9 n5 `  f5 i0 p  f1.名词解释: “南宋四家”1 _/ `1 M$ B( U$ C9 Z# v+ h
2.什么是南宋山水画的第二种境界?
5 b: ]6 m( J1 z* u3.李唐《万壑松风图》
, Y+ p/ k  M5 l0 y. J" d! ~% t& l) v# X! }7 @

作者: dxp    时间: 2011-1-29 19:44
aaaangyiopo
作者: 霞霞    时间: 2012-11-25 11:33
工艺美术简史
作者: 祥子匠    时间: 2014-10-14 20:26
好贴子哦,大家不顶说不过去
作者: xyneed    时间: 2014-10-16 00:08
难得好贴,赞一个,继续努力啊
作者: shaniao    时间: 2014-10-17 18:32
大家什么看法?我先支持
作者: 瑶瑶    时间: 2014-10-19 06:51
好,谢谢你,大家都需要的好帖
作者: beiwoj702    时间: 2016-2-10 09:44
加油啊!!!!顶哦!!!!!
作者: poyema290    时间: 2016-3-24 08:21
顶!!!!!!!!!!




欢迎光临 手绘学习网 (http://www.zgkysh.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