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M; ?1 b [" q6.关于近代 市政与城市规划 ( O' b j8 L) }2 x" O7 k4 ^. `* r; v现代化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由于中国近代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所经历的巨大变化,作为物质载体的城市在结构、空间形态、基础设施、和管理方式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每个城市因为其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等条件的不同,在发展上经历了各不相同的过程。 刘先觉先生根据城市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对近代中国城市做了很好的分类: 沿海和沿江的通商城市,殖民地性质的城市,政治性和地区性的中心城市,一般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以及日据时期经过规划建设的城市。(50) 乐卫忠先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变迁与城市的关系有很好的讨论,尤其是他所指出的近代城市问题对于理解中国五十年代以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城市政策非常重要。目前,关于近代旧城改造和 现代城市规划已有许多研究。 综合性的首推李百浩先生和刘先觉先生合写的“中国城市规划近代及其百年演变”,这篇文章对中国城市改造和规划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重要文献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51)另外杨秉德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也是一部比较综合地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历史的著作。(52)其他个案性的研究还有董豫赣先生对北京香厂新区建设的研究,(53) 王蒙徽先生对1938-1942年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研究,(54) 陈伯冲先生和黄自良对南通的研究,(55) 李江先生对武汉的研究,(56) 包慕萍女士对的沈阳的研究(57)等。另外,洋务运动、晚清新政、近代地方自治运动对城市和建筑的影响,近代拆城运动、平民住宅运动、新村运动、古物保存运动以及中国现代市政人材的出现、市政和城市规划思想等等都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值得研究的课题。最近发表的包慕萍女士和村松伸先生的论文“1727-1826年呼和浩特(归化城)的城市空间构造——民族史观的近代建筑史研究之一”(58) 是对中国城市现代化过程的研究向民族地区的拓展,对于促进多元化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史研究很有意义。 # T: k; Z* d' j& s城市化不仅仅是建筑学的问题,论者需要具有较为综合的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近年有关中国城市近代化的中外著作很多,非常值得建筑学者们借鉴。(59)$ }+ S; D& H9 Q1 R" V5 V8 W
( z7 F" ^5 m& ]! i( ~ y7.关于近代重要城市建筑 ) Z, x1 F7 H) t7 D+ [( _大城市集中了人才、物资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也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前沿和现代文明的窗口,对于研究中国城市和建筑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典型意义。目前比较突出的有刘松茯先生对哈尔滨的研究,李传义、李江先生对武汉的研究,和张复合先生对北京的研究等。16本《中国近代建筑总览》的相继出版也是这些重要城市近代建筑研究的开端。上海城市史的研究因为有多学科的大批中外学者的介入,因而更是成绩显著。数十年来同济大学几代建筑史家如陈从周先生、罗小未女士、王绍周先生、吴光祖先生、路秉杰先生、伍江先生和他们的学生做了大量工作。 陈从周先生与章明女士合著的《近代上海城市建筑史稿》(60)和伍江先生的著作《上海百年建筑史》(61)是“同济学派”的学者们对这个重要都市建筑史研究的最主要的成果。此外,何重建先生和他所在的原“上海建筑施工志办公室”的同事们对上海营造厂及建筑施工问题的研究,为过去比较单一的“乙方”(建筑师)的建筑史研究引入了“丙方”, 填补了被中国建筑史研究长期忽视的施工问题这一空白。(62)近年关于上海近代建筑的研究尚见钱宗灏先生的“外滩人文地理和建筑历史的变迁”(63)以及陆邵明先生的“近现代外滩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的演变研究”(64)等。其中前者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于外滩各地段建筑历史变迁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外滩房地产转让和兼并的过程,而且也复原了外滩的视觉历史。其考证之细,令人十分钦佩。外国学者的关于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的著作有日本村松伸先生的《上海:都市 と 建筑, 1842-1949》(65) 和美国Tess Johnston女士的A Last Look –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Old Shanghai 等。 Johnston女士还有多部关于近代在华的外国建筑的著作, 如Near to Heaven –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s Old Summer Resorts, God and Country – Wester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in Old China,Far From Home –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s Northern Treaty Ports,The Last Colonies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s Southern Treaty Ports, 这些著作是16本《建筑总览》的极好补充。关于这些近代大城市及其建筑的研究仍大有可为。尤其是上海丰富的地方文献以及目前中外学者广泛深入的历史研究都为进一步研究它的城市建筑的现代化过程和现代性的表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66)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客观上也为扩大对这两座城市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G- U" f, z# i- z7 l
1 ~9 j: P6 `+ ]# F" d
8.关于近代重要建筑作品 " K# K5 m! i. @“中国近代建筑”根据创作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近代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和近代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两类。目前在对建筑物的研究方面中外学者根据本国的需要而各有侧重,外国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如日本学者西泽泰彦先生对日本建筑师在华建筑的研究 (67) 和华纳先生对德国在华建筑的研究。(68) 中国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张复合先生对北京许多重要建筑的研究和上述刘凡先生对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和建造过程的研究等等。0 ^5 j: I6 l" z) G) X0 \4 X
虽然建筑的研究有多种方法,但总的来说,目前对于建筑个案的研究在方法上仍有两点不足需要改进。一是目前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对基本史实的考证、介绍和对外观的简单描述之上,也就是说仅仅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对于建筑构图语言的比较细致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阐释,也就是关于“如何是”和“为何是”的问题的回答还不尽如人意。固然这种情况与近代建筑史料的保存现状有很大关系,但如果我们能够更自觉地采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进行“文本的”和“文脉的”,也即形式的和社会的两方面的分析,研究的深化尚有很大可能。以茂飞建筑师为例,他设计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和燕京大学两校的体育馆在风格上虽然不同,但基本构图却是一致的,而他设计的燕京大学贝公楼、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和上海复旦大学简公堂则是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中国风格新建筑的一种构图原型,即歇山顶的主楼与庑殿顶的两座配楼并置的三段式立面构图。其后,董大酉设计的大上海市政府以及杨廷宝设计的南京外交部办公楼,甚至他设计的南京大学图书馆和缪恩钊、沈中清设计的湖北省图书馆也都受到这一构图的影响。通过这种形式分析,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茂飞对中国风格新建筑的探索过程和他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又如,1901年建的原美国驻华公使馆建筑采用的是乔治风格(Georgian Style),如果我们知道它在风格上与美国白宫和国会大厦建筑一致,则可理解该建筑设计所含有的国家意识。不足之二是一些研究对建筑问题的解释仅仅停留在大的宏观背景的影响之上,对于建筑创作主体能动作用的分析则重视不够。例如,对于中国风格新建筑的仿古问题,目前论者多以“复古主义”一概而论。 但倘若我们能做具体分析,则还可发现中国近代许多建筑师借鉴、参照的古代原型,除一般公认的“大屋顶”之外,还有很大的多样性,如梁思成设计的北平仁立地毯公司以斗拱为中国建筑的精华所在,杨廷宝设计的南京中央体育场对排楼的造型情有独钟,董大酉在上海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设计中则试图采用模仿古代城楼,他们分别着意于中国建筑要素的装饰性、建筑类型上与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构图的相近性,以及中国建筑造型的体积感。这种多样性反映出中国建筑师个体在探索中国风格现代建筑过程中的不同追求和美学思考。以“复古主义”一词概括,则有可能抹杀这种探索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于今后创作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除建筑师之外,建筑还是业主和营造商乃至社会多方面的综合产物。 研究建筑也需要注意这些不同方面的“声音”。最近发表的李海清先生关于南京原外交部办公楼的研究就是这种社会学方法的一个样例。 (69)7 l' @( C v c: @/ w
必须承认的是,目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 国内学者对建筑风格的判断和描述多感力不从心。这一是由于近代外来建筑风格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很难根据原本的风格特征进行定义;二是由于中国建筑史界对西方建筑, 特别是与近代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十九世纪以来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的建筑研究还不够。所以,当前一方面应该加强西方建筑史的研究,另一方面应该提倡具体个案具体分析,避免简单化。张复合先生用“圆明园西洋楼式”概括近代北京的中西混合风格的建筑就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尝试。(70)# Y- U6 X7 n+ f/ h; W& E
# r) `$ G- p7 c, b% I4 H D- k9.关于近代建筑思想 - x1 g' P, k9 c中国近代建筑话语或思想的形成无疑是近代建筑史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它反映了中国建筑家在接受了西方建筑学的体系后,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于中国建筑自身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考。现代性是非常广泛的社会学课题,包括国际主义与地方主义、 民族和国家、 城市化与乡村、社会化与个人、技术与艺术、商业化、工业化与艺术生产、乃至家庭、性别等大量问题。目前对于中国近代建筑思想的研究可以说仍集中于 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两个方面。笔者在“‘科学性’与‘民族性’—— 中国近代的建筑价值观”一文中也曾就这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71) 笔者认为,中国近代建筑的文化观所导致的对建筑民族性认识,是民族形式新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而对科学性的追求则是建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但受中国社会现实条件和建筑师队伍自身背景的影响,现代主义在中国仅仅是一种风格造型的选择而没有成为一种社会运动。诚如一些师友批评的那样,该研究视野尚窄,需要做很大改进。但笔者至今认为,作为建筑的民族主义基础的文化观和作为建筑现代化基础的科学观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想发展的两把钥匙。 . p |1 D- \& [) p关于近代中国建筑的民族主义的问题在八十年代曾有杨嵩林先生和侯幼彬先生的开创性研究。 (72) 目前这一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外国教会为使传教活动更易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二,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滥觞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三,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关于这三方面最重要的 综合研究首推台湾傅朝卿先生的著作《中国古典式样新建筑 —— 二十世纪中国新建筑官制化的历史研究》。(73) 此书时空跨度之大,材料之丰富,至今无研究可出其右,且作者对西方近代建筑思潮了解颇深,视野非常开阔。唯分析上用四种“步趋”,亦即设计手法,概括近现代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现在看来还嫌简略。董黎先生的研究是在第一个方面的深化。他发现天主教建筑师格瑞斯奈(Reb. Albert Gresnight)对中国建筑原型的认识与茂飞不同, 因而他设计的辅仁大学建筑立面造型带有中国石牌坊的意味,与南方的宗祠而不是北方的宫殿联系较大。(74) 另外,中国近代建筑以及“中国风格”新建筑创作中的地方性问题也很重要,它反映了社会对中国建筑特色的多元化的理解,厦门大学建筑群就是一例。很遗憾目前现有的研究还有欠深入。 - c' k& T2 H! u8 }
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 以往论者多着眼其历史研究, 事实上它不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还主导了对于中国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关于梁思成所代表的营造学社的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写作,台湾汉宝德先生和夏铸九先生的史学方法论研究极具开创性。 (75) 他们指出梁的写作是以官式建筑为对象,在史论上受到了西方近代建筑的结构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认识不仅对于了解他的史学理论基础和所受的西方学术影响极为重要,也对从认识论方面反思当前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有很大启发。 最近笔者也结合梁思成和林徽因所接触的西方建筑学术传统、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对他们中建史写作的目的、主题、史论基础、体例结构和叙述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对他们的写作与当时西方学者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之间的一种“对话”关系试做了阐释。读者或许还可从中看出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历史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76) 从新出版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一书中笔者还看到赵辰先生在这方面也进行了颇具深度的研究。(77) 2 l! Y" s0 n% I, I$ o& J
在建筑思想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中国建筑”并非一既定概念。其内涵有着一个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建构过程。它还与近代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概念的建构过程密切相关,并且具有多样性。如茂飞和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理解虽然相似,但并不相同,前者注意到其象征性而后者强调其结构的理性。 刘敦桢先生的写作也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最近笔者看到网络上登载的崔勇博士 关于中国营造学社的最新研究论文的目录,(78) 作者除了对梁思成和刘敦桢这两位学社最重要的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之外,还对学社其他成员的学术活动做了讨论。它反映出作者已经注意到中国建筑史研究中在很大程度上长期被主导性叙述掩盖甚至被后人淡忘的其他叙述,而这些叙述对于丰富我们的中国建筑认知十分重要。 - P1 q2 J; H" @# l对于中国近代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想的研究,赵国文先生在1987年发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史论”(79) 一文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笔者在“‘科学性’与‘民族性’”一文中又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对其产生的时间、契机、中国建筑界内部的宣传和争议、中国建筑界的折衷倾向及其原因、它与中国现实条件的关系等问题做了较为综合的考察和分析。最近又有上述伍江先生关于鲍豪斯在上海的影响的文章。徐苏斌女士对柳士英设计的中华学艺社大楼的研究反映出当时中国建筑师对建筑德国“分离派”建筑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外来影响在中国环境里所呈现的复杂性。(80) 另外,原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李莹女士的经历也应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极富意义的一页。李女士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建筑与土木学士学位,之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师从Walter Gropius、Marcel Breuer 和 Alvar Aalto 等著名大师并获两校硕士学位。但非常遗憾,她的事迹目前尚鲜为人知。(而Gropius 的学生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主任黄作燊与郑观宣、陆谦受、王大闳和陈占祥等人合组“五联建筑师事务所”是否借鉴了Gropius 在哈佛大学的“协和建筑师事务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的组织方式或许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问题。) 现代建筑运动在三十年代后期将城市问题视为重点,其对中国战后城市建设思想的影响也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1 n' n2 d i9 ^7 g {7 e需要反思的是,以往对中国近代建筑思潮的研究,包括笔者的在内,受经典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都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折衷主义为一种落后倾向。这一观点虽不无道理,但用于分析中国近代建筑则会造成简单化的结果。 因为早期中国留学生基本上接受的都是学院派的折衷主义教育,对折衷主义的简单否定便会使我们忽视他们的成就和思想。 因此,研究中国近代建筑思想还需要跳出经典现代主义理论的框架,重新了解和评价19世纪建筑的成就。以学院派教育为例,其所强调的文化品味、理性、秩序和整体等原则对于当前中国的建筑创作和城市设计就不无积极意义,非常值得重视。 ; Z* I5 v* k7 u- J ) y% F' U9 T; n0 K总之,个案问题是历史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化的“生长点”。 近十五年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对个案的探讨极大地促进了学科整体的开放性、多元性、全面性和深化。现在还有许多的问题和个案摆在我们的面前。由于在近代时期中国建筑已变成世界建筑体系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因此我们的研究在方法上应注意以同时的世界建筑,特别是欧美及日本建筑为参考体系,加强比较。由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又是受外来影响的直接结果,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西化,所以要加强对西方建筑,特别是十九世纪建筑发展的了解。目前,国内的外国建筑史教育,无论是古代的部分还是现代部分,对十九世纪(所谓的折衷主义时期)极其丰富多彩的西方建筑的介绍都过于简略,这使我们的建筑界对于西方建筑史的认识普遍比较肤浅狭窄,这不仅不利于丰富我们的建筑创作思想,而且也不能满足史学研究的需要。 所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深化还有赖于中国国内建筑史总体水平的提高。! l" F* U% A4 b
中外比较的研究是一种整体的研究。上述对建筑系统的研究也是整体的研究。整体的研究还有其他层次,包括综合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的跨学科研究,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文化圈研究、以群体为单位的建筑群研究,以及以单体为单位的建筑物的室内外及装饰的研究等等。 7 L+ A7 U$ s6 w! R
我们还应继续加强对包括人物资料、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在内的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在这方面,中国建筑学会作为官方机构,应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及早建立学会的档案馆。当前一些老一代建筑师尚健在,对他们的回忆进行记录和整理刻不容缓。已完成的《总览》是一批非常宝贵的实物记录。这项工作也值得继续扩展和深化。 7 E# n. M5 ^& H" t( \" ?2 Y将对现当代建筑研究与对近代建筑的研究联系起来也是当前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研究方向。中国建筑的历史在不断地被创造,但也在不断地被抛弃。 但愿近代建筑研究已经遭遇过的种种遗憾不再发生。 6 s) p& ]! x# E/ Q( |+ I# K
, b% `: O" z7 W/ m ^, |" E
2001年秋于芝加哥4 l1 k: z2 y2 K5 H! Y8 ^, _/ p, U. b+ @
, d5 A. S- r3 _- m5 t: U0 J
注释: ' D9 q3 Y7 E2 } C: {在本文完稿后, 笔者又获悉Jeffery W. Cody 先生关于茂飞的研究 Building in China -- Henry K. Murphy's Adaptive Architecture, 1914-35 和董黎先生关于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的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汇与建筑形态的构成》已分别由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和珠海出版社(?)出版。 另外, 由潘谷西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史》(教材)也已修改再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但很遗憾这些新着笔者尚未获读,暂无法于本文中评述,特此致歉。; h& V& ?0 A& |; l
! i2 d L3 Q2 Z0 \! o7 [
1.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会议本),1990,大连;《建筑学报》,1998,9 0 f8 \- r! G, K! v4 j; Z% P" l2.陈纲伦:“从‘殖民输入’到 ‘古典复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与设计思潮”, 《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会议本), 1990,大连4 T% f( l5 h" v9 b! j/ }" A
3.请参阅:唐小兵:“重构空间意识: 后现代地理研究”, 《二十一世纪》, 第10期, 1992, 4.Harvey, David: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1990- i* H6 t1 Q! S1 y+ z
4.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华中建筑》, 1987年第二期 . @3 q1 \# e0 L) l7 d7 X5.赖德霖:“从上海公共租界看中国近代建筑制度的形成”,(台)《空间》,1993,1、2、3. O% z( P* |7 E( T
6.李海清:“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新思维”, 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8 y: ~: l ]4 `5 D5 c1 p, ~
7.王俊雄、 孙全文、谢宏昌:“空间化专业。专业化空间:国民政府时期建筑师专业制度形成之研究”,“阔别千年:临界空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台中东海大学社会系主办, 1999,12 3 l! @" [$ X+ }; ~) C8.黄健敏:“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溯往”,(台)《建筑师》, 1985, 11 2 ^ F6 W7 ?2 z9.齐康、晏隆余:“近代建筑教育史略”,《中国建筑业年鉴 (1986-1987)》,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J2 I1 F( W9 H4 b! r0 Q
10.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初稿)”,《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会议本),1990,大连 " A) s! o( |1 b4 J y; H11.赖德霖:“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的发展及特色”,《建筑学报》,1996,6;“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行者: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杨鸿勋、刘托编:《建筑历史与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 B. m J8 {$ e+ N5 z, h12.徐苏斌:《比较.交往.启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之研究》, 天津大学博士论文, 1992; 她大量翔实缜密的论文还见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建筑史论文集》, 和《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等文集之中。 1 ?! p8 _# n) M. I9 X. w13.徐苏斌:“中国建筑教育的原点:清末京师大学堂与明治时期的日本——中日建筑文化关系史之研究”,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 B% @* f& ]2 g% O) h14.王俊雄:“中国早期留美学生建筑教育过程之研究——以宾州大学毕业生为例”, 台湾国科会专题研究,NSC88-2411-H-032-009, 1999年 4 T% x1 ^( D. S w/ r
15.伍江:“鲍豪斯在上海的影响”,《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 ) [$ B7 N9 H3 F7 M16.潘谷西、单踊:“关于苏州工专与中央大学建筑科——中国建筑教育史散论之一”,《建筑师》, 90, 1999% q/ o. X4 @2 @, b
17.顾大庆:Introductory Educa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瑞士)苏黎士高工博士学位论文 : P4 c" ?; b2 W0 l* U# S) z) F3 }18.Jeffery Cody:Henry K. Murphy,An American Architect in China, 1914-1935,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891 M U/ o: M2 z3 @: U' ]
19.村松先生对茂飞的研究见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にぉけゐ‘中国建筑の复兴’と西洋人建筑家”,载稻垣荣三先生还历记念论集刊行会编:《建筑史论丛》,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989;他对其他外國建筑师的研究见于《上海:都市と 建筑, 1842-1949》,株式会社PARCO出版局, 1991 ) r6 Q- d, G! P: Y u20.黄遐:“晚清寓华西洋建筑师述录”,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8 a9 d* Y( |, @& G+ a, Y( e
21.张复合:“20世纪初在京活动的外国建筑师及其作品”,《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z% g2 R3 m8 p# }0 t) j
22.伍江:“旧上海的外藉建筑师”,《时代建筑》,1995,4, W- N6 ^& c" P: A0 I- V" t
2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解困——五谈引进外国建筑理论的经验教训”, 潘祖尧、杨永生主编:《现状与出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吴良镛:“《梁思成全集》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 O* _+ z; I* q% W24.刘凡:“吕彦直及中山陵建造经过”,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a+ H# D2 L4 ~7 H8 e0 ?& f
25.赖德霖:“吕彦直与中山陵和中山堂”,《光明日报》,1996,10月23日、30日1 |4 y: K; W3 \9 y a2 y/ _8 Y$ T
26,《南方建筑》,1994,3 8 z0 f' h* W' ^8 } f+ K, |27.葛立三:“柳士英和芜湖中国银行大楼”,《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柳肃、土田充义:“柳士英的建筑思想和日本近代建筑的关系”,《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徐苏斌:“从《学艺》看近代留日学生传播信息的媒介作用”,同上 $ [' k- |) i; v+ G28.侯幼彬﹕“一页沉沉的历史——纪念前辈建筑师虞炳烈先生”,《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 o# X w- l0 T5 b9 g, P29.何重建:“杜彦耿与《建筑月刊》”, 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Q0 P5 |' l" ^. X; {0 k' j
30.赖德霖:“杨廷宝与路易.康”,潘祖尧、杨永生主编:《比较与差距》,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V. }6 \5 U+ ]( s. [( N/ J
31.Ruan, Xing: “Accidental Affinities: American Beaux-Art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March, 2002. % h8 b7 r9 B @; F ! @0 T& X' b- X, D2 q1 v3 ^% m32.方拥:“建筑师童寯”,《华中建筑》,1987,第二期 * L' U% Y* C% W33.童寯《童寯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W. f' b1 H3 q
34.伍江:“旧上海的华人建筑师”,《时代建筑》,1996,1 2 o. x2 {% R+ N2 O: G7 B35.张复合:“北京近代建筑营造业”,《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6 B/ B( @# Y# K. H' m* ]6 J* X/ g
36.赖德霖:“近代哲匠录”,《中国建筑业年鉴(1994-9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 }: T& m m) ^+ K) m4 ?
37.何重建:“上海近代营造业的形成及特征”,《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 a/ K$ `) k/ k9 R1 j2 e/ A38.娜塔丽:“工程师站在建筑队伍的前列——上海近代建筑历史上技术文化的重要地位”, 《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 F; F0 m' f$ d% ~ ^/ B/ H; o% x" n39.林洙《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 F% i+ ?2 l# d40.王绍周、陈志敏《里弄建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 ^0 a7 Z2 k& Y& x- R
41.徐卫国:“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设”,《新建筑》,1986,4 7 ^9 g. O, F/ J: y6 u2 L+ P4 A42.刘先觉、杨维菊:“建筑技术在南京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建筑学报》,1996,11( }2 Z# r" H7 Z2 e3 k
43.林沖“台湾街屋骑楼形式的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 ) X: g3 M( N! Z' z44.董晓晶:“中国近代铁路客运站房建筑发展概略”,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 O" J8 B1 W. h3 U: k2 C* o4 I45.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新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 G9 p* a+ G' H/ r% k$ y46.西泽泰彦:“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历史地位”,《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 ]; Z3 u& U& s H7 t" ^- l8 }47.藤森照信:“外廊式样——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9 }9 C: D; `9 m" U z48.赖德霖:“中国近代第一位建筑家张鍈绪和他的著作《建筑新法》”,《建筑师》,60,1994' Y' I: x+ [; |6 Q7 e6 K( Z1 O7 b
49.如陈朝军:“福建船政局考略”; 李镇治:“晚清武汉洋务建筑运动”,《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张平、冯翔红:“安阳近代教育建筑综述”,王克辛、吴恩涣:“中西方近代建筑文化交流的成就——一组珍贵的中原近代高等学校建筑群”,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程丽莲、高雷:“二十世纪初美国教会在华创办的苏州东吴大学”;陈越:“四川机器局建筑考察”,《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等。 # i3 x1 m* ~, ?- ?6 G3 E50.刘先觉:“如何继续进行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 w* \9 l- Z' v; I' c9 K3 l) d
51.李百浩、刘先觉:“中国城市规划近代及其百年演变”,《建筑师》,90,1999% `6 ^; n0 G' [' N" F2 m( ^# v
52.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0 D9 x! P8 x# I" W [53.董豫赣:“‘香厂新市区规划’(1914-1918)——北京城市近代首次街区规划实践”, 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G1 b0 E7 g. J- F54.王蒙徽:“《北京都市计划大纲(1938-1942)》评述”,《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7 b/ s# Z/ k w3 z- `6 g, ?55.陈伯冲、黄自良:“试论张謇的建城思想”, 同上 8 j& g/ e0 ~5 e0 h3 @5 I7 p56.李江:“开埠初期的汉口租界(1861-1895)”,《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汉口的日本租界”,《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 8 ]! F/ o. }- k' u/ f- N) T
57.包慕萍:“沈阳自主性的城市近代化过程——由新政到军阀地方政权下的近代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9 ]7 b& V# G8 `$ c) Z# i
58.包慕萍、村松伸:“1727-1826年呼和浩特(归化城)的城市空间构造——民族史观的近代建筑史研究之一”,《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 R6 ~/ u8 R9 V
59.如(美)史明正著, 王业龙、周卫红译:《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傀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等 * q" ?+ j( a4 `3 R60.陈从周、章明《近代上海城市建筑史稿》,(上海)三联书店,1988# K) t( r! q: D/ l+ z/ q
61.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 ]9 [: |, y4 T4 |2 ^: [4 {
62.上海建筑施工志编委会:《东方“巴黎”——近代上海建筑史话》,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1( A2 _' E' l0 A: c
63.钱宗灏:“外滩人文地理和建筑历史的变迁”(《建筑史论文集》,1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 d/ j# ~6 c; L T64.陆邵明:“近现代外滩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的演变研究”,同上3 J c% Y+ K! J/ ~4 b9 @
65.村松伸《上海:都市と建筑,1842-1949》,株式会社PARCO出版局, 1991) _: \+ k+ X+ y' D
66.请参阅钱曾媛:“上海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上海”,《中国学术》,总第7辑,2001 ! h3 e9 I6 D( B9 B67.西泽先生的大量论文见于历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6 t7 f, b8 k) y/ v. L* w8 M* r68.Torsten Warner: German Architecture in China – Architectural Transfer,Erust & Sohn,19945 \$ G L! }0 ]$ A* o% Q
69.李海清:“历史的误会——原南京外交部办公处建筑设计引发的思考”,《建筑史论文集》,14辑,2001 , t5 n1 S' }( L4 B70.张复合:“北京的‘西洋楼式’建筑”,《建筑师》,66,1995% ~$ R/ z. ? ^' c- A0 }- z2 J. m; m
71.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 中国近代的建筑价值观”,《建筑师》,62,63,19954 J) a' {( O8 w. ^) @: Z0 o% ~4 y# [
72.杨嵩林:“中国近代建筑复古之初探”,《华中建筑》,1987,第二期;侯幼彬:“文化碰撞与‘中西交融’”,《华中建筑》,1988,第三期 7 t+ ~, b6 r$ [9 Z ~# P5 B% R73.傅朝卿《中国古典式样新建筑——二十世纪中国新建筑官制化的历史研究》,(台)南天书局,1993 % G0 F2 `4 m# F, s( G( o74.董黎:“辅仁大学”, 杨永生、顾孟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s# {' b! C$ t# H v
75.汉宝德《明清建筑二论》,(台北)境与象出版社,1988; 夏铸九:“营造学社——梁思成建筑史论述构造之理论分析”,(台)《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第三卷第一期, 1990年春季号; b1 n6 [, \& \1 }) G* P2 f
76.赖德霖:“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二十一世纪》,2001,4! K/ U8 J3 k7 j$ @2 C9 o
77.赵辰:“‘民族主义’与‘古典主义’——梁思成建筑理论体系的矛盾性与悲剧性之分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 _! X3 E" u4 i5 c5 O6 _+ ]
78.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 W: _7 F0 \) R' A* c79. 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论”,《建筑师》,28 ,1987! h5 I) H1 S/ q* Z+ F. _. c
80.徐苏斌:“从《学艺》看近代留日学生传播信息的媒介作用”,《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9 b9 ]( i$ B& P$ P7 P
6 T4 P4 V7 X/ @, r9 w. B% ?近两年来所见(包括仅见标题)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新的研究: 0 B( F' _, R0 `8 v4 A" o& D: A通史:4 q0 `6 o' r4 c0 A. e( i) S3 G8 N
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y6 h: ?% m" \6 Q* }0 b1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