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下载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本期项目解读 21世纪,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成都天府文创城的规划营运而生,而中意文化交流中心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搭建两国文化交流、文明互通的平台。项目规划占地约26.72亩,建筑面积约2106.7平方米。选址距离成都市中心约36公里,位于文创10路北侧,紧邻天府大道,展示度好,展厅平台可对望东侧创意组团项目以及雁栖湿地自然景观。中意文化中心的西面则是中华馆,从中意文化中心穿过竹林环绕的文化长廊即可到达。 ▼整体项目鸟瞰——中意文化中心和中华馆 1 s( C+ z% l' u3 @9 i# p2 s3 q, }
- R5 b& c! b5 \9 l/ B3 f' W$ D0 M
y2 p3 E0 q: ? d, Q# i▼项目总平面图
/ I Y; q3 o& c. M# k. V# b0 h% S/ X* V* `: v
, O1 X1 _* s9 @2 V
: w, D* q7 `+ c▼项目航拍顶视图
1 R. O0 B7 M! B8 e) @ A
9 `" f1 B: W* \2 [7 k/ O, M6 Z1 i$ S6 t. L( J2 d( J1 Z
6 h$ J) h* R7 {' P7 T9 d% m8 n, \- Z
▼中意文化中心——项目鸟瞰 ) N2 ~1 O! i+ c$ n0 D$ ^3 G7 t
6 N2 Q8 O+ k, V
. j4 p- p8 [9 T
) N9 J8 h2 p, L. J7 b+ C M4 V/ h0 g/ F* e
体设计概念取自我国自古用以馈赠外国使臣的“如意”,以示缔结友好关系,寓意两国国泰民安;而意大利馆则从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广场中汲取设计灵感,塑造一个体量亲切、尺度宜人的城市艺术客厅。从古罗马的拱券、穹顶中提取设计元素,用多个圆形广场的流畅围合串联成丰富多变的使用空间,满足展览、会务、接待、餐饮等多功能要求。墙面通体使用纯粹的白色,使建筑在阳光下演绎出别样的立体光影效果,而玻璃的大面积使用,让室内空间向外无限延伸,也让室外景致全然映射进来,成为动态的四季壁画。设计师借由墙面材料的变化,营造出虽内犹外、亦内亦外的空间感受,展馆由此完美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之中。内依旧是内,外依旧是外,但精神上的感受与渴望,内外无界。
* u" L+ Q8 O, E! M" K* q! N6 \; q# |' u4 T! ^; F0 O' r6 [" r' G8 x
▼中意文化中心——夜景
% {4 G# [7 T0 ?+ D2 u# C' ^- W7 V4 ?1 y& w* M+ Q
# S! W+ {; l, D5 I0 R6 }- {' T- j$ F& d" `$ h; O
▼中意文化中心——主入口夜景 7 @9 [" l9 c+ G9 m1 S
7 i4 B" l+ C) E3 `0 }# ?& p0 ^/ {9 @: B0 ]
4 _/ q8 M0 ]; _- `4 i- J$ R5 \2 |
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于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也在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两侧的展馆均设计了顶部采光,使得光线均匀的弥散在室内外空间。此外,多层次室外绿色植物的引进,及利用浮力通风装置将气流导入建筑,将光、景、风的自然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身在其中,亦可感知周围自然环境并与之共存。同时,建筑设计尊重既有的生态环境,采用low-e玻璃、本地木材、屋顶绿植等材料和手段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可持续建造。展示馆作为串联、整合周围生态林盘的重要节点。 9 `! [( R3 `* o! t4 l4 ]
- L! s8 j) j3 n4 h% A▼中意文化中心——从古罗马的拱券、穹顶中提取设计元素
# J: e0 X# e& f2 H/ d* l. y" c" {
6 ~7 `4 H- k' w+ u. y1 V0 M/ a' u! G. `
4 c4 x F# P# s/ `& i3 e; s) h▼中意文化中心——多层次室外绿色植物与弧形墙体
* O! D. i5 h1 A- F% G
: V+ L! G7 S: R3 o! n5 X
9 [) L+ v3 |$ O7 H( x9 U) C" l1 W9 Q% x4 r( Z5 C2 ^0 M
& d! ~1 _2 l' Z
5 K+ t% Q* p) [. L; v; u7 a b; k2 k( E' x* b' O
访客穿越檐廊到达意大利广场,沿弧形楼梯拾级而上,到达屋顶花园。其间分设两处圆形花园,花园通过自然植被与石材的对比,一东一西,相得益彰。
' t% w$ e* K, C* g5 p! y9 f7 p! d4 E2 a
, X; R* a5 H7 K* c
4 b2 g. i; I% E2 O6 V+ n, j- O, Y$ v▼中意文化中心——檐廊与意大利广场
, r5 f: d3 M! Y& B r# E! o0 z3 B# f: x7 }! O Y+ k6 f
- V5 o) y6 ~- T
7 X! ?2 W4 N( y# X' T9 @拾级而下,穿越文化长廊,或踏过水塘之上的汉白玉步汀,到达东侧中华文化馆。两条路径寓意东西方之间,陆地和水上的两条丝绸之路。
6 i0 `5 Z- l4 s3 U8 u3 Z8 @$ H
8 V) _, ^: A6 [' r▼中意文化中心——中央展厅 ' I+ }3 }3 d. C; F6 ]
! F S$ Q* u1 O- l: Z! B8 ^0 y$ q* [ B1 l) ^$ H' r
; X9 [) _: D2 V/ J: Z1 J7 Y& Y
▼中意文化中心——会客大厅与吊顶 8 v6 k, R- `4 x# R0 K
; |" a7 i" J8 b& B0 i8 J
8 P" X, p0 e c0 M( C- ~
; k# s: J2 k3 n2 n$ ^
+ ~( \& Q9 \" `/ m6 G$ C# X2 F( v# j$ E, v
* o. O% x" t2 ]/ h/ G: q1 T
圆形空间由室内和广场两种空间形态组成。3个室外半圆形广场定义为入口喷泉广场,意大利广场,室外剧场,分别再现典型的意大利城市广场空间。意大利广场由罗马拱圈废墟环绕而成。室内3处圆形空间设为会客大厅,多功能厅及多媒体展示厅,环绕中央展厅布置。通过控制圆形墙面开洞的尺寸,定义空间的明暗和氛围,同时会客厅由水景及雕塑环绕。其他5处室外半圆形墙面,环抱绿地及山林,面向自然。 6 `! `, w; Z! Z# L4 ^! E/ C8 ]
7 b/ k1 `3 e3 }3 ~
▼中意文化中心——平面图 - g$ n$ f* U4 d6 S* E8 m1 J. D6 r
# R" n+ ^, Q, I& }! _0 N) C: ~$ \5 H
4 z6 x l& N \ C; u# O9 Z
建筑室内是由10个大小各异的圆形墙面塑造的流动空间,顺应地势分3级标高,从入口大厅向内部空间逐级抬升,入口大厅及中央展厅分设2处圆形天窗,光线引导访客由入口大厅步入主展厅。吊顶控制在同一水平高度,空间高度富于变化。除圆形实墙外,室内外边界皆为通高玻璃,充分将室外景观纳入室内,自然景观以框景的方式做为展览的一部分。
* M) z+ Z: e, x! i8 k0 A
# K! H' o/ t$ `! R( w* D0 V) h▼中意文化中心——立面图
1 T& z$ F" s6 f* I2 U: e( l
: `' i) U7 z3 T4 M* n
. F* z( _4 p4 I) H' a4 n% H2 q8 K# S
/ g) B w" k) ^; [
9 E' z9 z4 y# J9 A* a) o! F
3 U* N1 {( z; |% A ?0 o8 W( o
' ^5 }3 \8 U/ U▼中华馆——项目航拍顶视图 T( |& i$ v3 c! g! J
% |/ a B! e) b G! L' Q3 `0 R9 H& n5 W8 b3 o
* W* I$ ~! _& e+ q
▼中华馆——鸟瞰图 1 o+ f5 U y" T% I
/ o8 F A' w8 z. C3 Z" f% }! ^# e0 g8 X# H. S# J
6 Y$ {/ S) I8 i+ {! X9 G
▼中华馆——夜间鸟瞰图
3 L& j# `" e5 d$ A) _* f( ]2 l' C7 D8 Y# t5 x; s% ?% E6 c
! o1 Q3 N7 E( S( x
& ^$ c, A- w( R: D5 J▼中华馆——亭子和步道顶视图 ; l8 b) ?' C2 g% X y% T
, B6 ?. I, W7 D9 E# w+ w
1 u9 \* j) E# w. L6 u
# w4 R; H6 f& d# `▼中华馆——亭子和步道
8 R5 S- M# ^. I# Z/ D
1 W! p& O/ v- a1 C& P9 H( t8 r4 M6 r2 O% ]6 S
1 T# o9 x$ z" o+ q4 m
* }" r! w% s( Z( v" F6 Q# u6 `- W" d( B8 d( i" E9 m0 {4 D
7 a/ R. C( P: K# Z8 S" h H. o
# p, P2 K2 S( O* k: [, _ @
9 u( s1 b" f, F7 \9 y( S
▼中华馆——亭子、步道和竹林,交相辉映
% X0 h+ E& T) s9 }' a# w. H, O* g; H' ~% b l m. z
; i3 C& ]! ^7 ^. W. f
' S1 K# V$ E" q+ X4 y, {0 J▼中华馆——竹林内部 G3 G# d( m/ S6 g8 l
2 \) C/ o, D* r9 `. k! [; ~; p! ^
8 d) Q% f) @/ W+ ?
9 K: E; o9 V& s+ I
2 w" L( r1 r: P/ l1 @6 E: t! w6 e7 L! B, A2 r
, ]0 Z( k* T- c- P [# @# c% p场地原址为一片竹林,西侧贴临水塘。以最大限度保留竹林,将建筑融入竹林为出发点,功能散落竹林各处,院墙分隔内外庭院。内部穿插三处庭院,使室内空间,庭院,竹林形成互望对景之势。院内布置中式现代景观园林,创造独有的内景天地。踏入竹林,拾级而下,掩映在竹林之下的琴房若隐若现,琴声、风声、竹叶的摇曳声、竹林下跳动的光影融为一体。探出竹林,茶室漂浮于水塘之上,日光充盈,豁然开朗,西望中意馆倒映在柔静的睡莲池中。
1 T. d5 x' y; m' @) h _. |2 U* r" x' s+ A) |. x6 Z
▼中华馆——室内 : u6 s2 t" D7 v. s9 P" Q
8 H) \' I& W# I! b# ^4 O8 J# T
, A: q$ ?* C7 s& o$ O
7 {, R5 f- @ i. v1 R% E3 M7 p+ f
▼中华馆——从室内往外看 _) U5 U6 _% }
$ M+ Q4 z( j" }
+ j7 @# T: y* r. E( d) C4 V0 E# O7 Z, B& g N2 g1 F
▼中华馆——镂空长廊 , ~9 h# n% N1 ~; X% B7 g
, i9 b9 w/ U% U0 K B
. e* L H5 T3 g) S0 @
5 f0 d4 w/ f7 W" [1 v2 c中华馆由屋,院,廊,景构成,建筑以退让之势,融入自然。“景”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要素,建筑源于景,生于景,融于景,终成为景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2 r8 q- W+ W4 |* ]8 A4 g9 @
) Z: B; r* [2 V2 n▼中华馆——光影透过顶部打在墙上形成有趣的圆形光斑
- h4 A U8 q9 N) ?: J u9 Q
* w: q3 ?. D1 A0 w6 e: i
- K6 {! n$ A( I4 y- O8 u8 Z- H8 E8 m
! C1 [; U9 [ K# I/ U* O
3 e; r8 [9 o% R& _# u( v7 {
/ v P7 o: r5 U$ p; T) W# w0 F
% P3 u: g! L9 ]1 T: G; V) l▼中华馆——平面图 3 e5 |, u* x! \5 _$ P
' W. t, @9 p, d1 _9 e8 G+ ]' d4 t4 y
" W2 ~( B3 \. Z, j( w9 P
▼中华馆——立面图
7 q7 X5 y" ^# v' A0 Y% s! E/ U0 J7 {- c$ J$ |
) Y0 u' R8 ^- L: L2 K5 G& h$ i* k* N# a
▼中华馆——剖面图 " M8 o/ [$ J2 K c3 @. y# D, U- p/ B
: L5 o4 y# I7 Y; L1 M1 d/ O5 w
9 v$ [3 P, E5 Z$ N1 v0 ~% U
! K; R& n( a x# [
中华馆通过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将空间融入光,风,声,嗅觉等自然要素。形成赋予东方韵味的情感记忆。同时也是对中意文化交流最好的呈现。 (二)抄绘的理由和逻辑 理由一:设计的支撑 设计师唯心和唯物的综合权衡,设计的唯心是以设计概念为导向的,设计的唯物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还原到唯物论就是我见及我得,所见的案例就是你的支撑!理由二:举一反三 基于设计学的拓扑关系原理,所有的案例都是有本质关系的,不管是功能结构组织、空间设计逻辑,还是形态造型推演,都需要深入挖掘案例的精髓,并且通过拓扑关系对案例进行转化应用,将为自己的设计创造不竭源泉。 理由三:重要一环 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抄绘,是各位战友提升自身设计能力的重要一环。但是,如何才能更高效解读案例,并以其为载体进行深度思考,如何get到案例的内在逻辑与核心特色并精准提取,如何将案例传递的信息为自己所用,真正转化成自己快题实战中,解决问题的设计语汇,才是我们案例学习的本质目的! 抄绘的逻辑 抄绘不只是抄就完了!抄是第一步,总结归纳-吃透转化巩固应用举一反三,后面的更重要的操作,没有后面的消化过程,抄只怕是会沦为无用功!所以,抄不是重点,转化和应用才是!分析抄绘转化,训练巩固主动应用举一反三。 . S: I# C! S, `% F; A5 w. J0 M
(三)抄绘的流程和方法 流程 选取图片——元素提炼——草图绘制——最终成稿 方法 以平面图为主概括提炼抄绘4 g' w& B# [3 t4 O2 u9 H
以透视图为主概括提炼抄绘 以整个案例为主(平面图+透视图)直接抄绘
) H2 j' [6 L* }) I( L# |7 a9 v; r, P, S1 z: q% p
, a. @- {7 |. L0 p
( {* X: Q% P- t# a.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