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下载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日本园林精髓---枯山水庭园0 [* \ v- R! T% D8 K, G* h0 A
- w, i% j7 `5 D0 G/ s8 U/ ?5 e) k' ~8 B% t" c2 @
& r8 E W: u2 S' H! ]: g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1 U( R; `: E; b" ?1 C5 k! ?
* y0 T4 q6 b# w! w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2 W1 \- X+ b6 U2 O; [: a+ K% G; T/ H! R" j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 G* e/ U. O' U. n! N( d2 ^ @% ], Z6 o2 }& |# k( Y6 L" B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庭园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是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4 b1 r3 w# F) j: S& g$ `
) Y* _8 l% S) _0 [; q+ t7 q你可以将这样一个庭园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但若仅从美学角度考虑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由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用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能感觉到"水"在高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C0 Y; u+ I* s' _9 A
$ {& A) C/ _% ]2 k6 Z2 ~
, \+ F! {% }2 b6 E* E \
* s8 F& l( S9 e0 Z8 t; p; U0 P! j( \0 \/ z; Y
% f( O: `, n9 }0 k
' u& u+ S) [; z! k
8 j5 c4 l6 }: V& a$ v |
2 _ o/ V X- {
! L5 l- r. o- R9 m9 o# M1 N
" x/ T' U7 ]" b" t7 F9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