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下载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9。瘦西湖- _7 q4 T) f& _! ^
5 P1 U: ~( Y& J' E
原名保障河、炮山河,又称长春湖,瘦西湖名称始于清乾隆年间。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郊,水源是汇集扬州西北部山冈的雨水于蜀冈南麓,从蜀冈两峰(大明寺和功德山)间冲出,流经纵横交错的河沟,分几支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入运河而流进长江,起到排洪和水上交通的作用。历代的造园匠师(特别是清代的)利用30里流程长河,相形度势来点缀园林,沿湖各园选址和建造都各具特色;形成小院相套、层层相属的总面积约1000多亩的园林群,而水系串联诸园起到一条纽带的作用。各园之间互为对景,互相因借,突破了自身在空间上的局限,延伸和扩大了视野的广度和纵深度,在布局上呈现出融为一体的效果。瘦西湖造园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妙造"自然得体,山水经营匠心独运,景观序列连续紧凑,似一轴水墨山水长卷。# C+ V0 f# a) Q7 c& e$ T
' I* C2 J, g3 s, G. @ 瘦西湖有二十四景,按性质大体可分为六类:御苑园林、寺庙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酒楼茶肆园林和宅园。 + O! Y; j7 {5 E: i2 m' h( E
& r' m; N2 }: p6 x. ^( X! L) T1 ~
20世纪50年代初,瘦西湖的名园胜景已残存不多,经逐步整理修复,现在的瘦西湖游览面积已达32.4公顷,水面游程4.3公里,其精华部分包括有长堤春柳、徐园、小金山、四桥烟雨、吹台、五亭桥和白塔等游览区和风景点。位于湖中长渚西端的吹台,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故又名“钓鱼台”。台上重檐方亭有两圆门,分别引入瘦西湖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主体建筑──五亭桥和白塔。五亭桥落成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桥上筑有五座亭子,形似莲花,故又名莲花桥。桥长十余丈,高二、三丈,花岗岩构筑,造型别致,在国内现存古桥中风格独特。白塔为莲性寺著名建筑,现存白塔是清乾隆年间在旧塔基上重建的,高十余丈,全部为砖结构,分三层:上层为刹,中层是龛室,均呈圆形;下层为须弥座。白塔与横卧波光中的五亭桥相映相衬,壮观典雅。
! Z+ |: {1 f) ~' _" j( Z- l( U+ z' _3 }3 T0 c% S- z: X
20。个园
' [; B3 }& w+ c. D E$ F; I) |" d; d3 @/ v+ F1 a% @( ?& Z4 p
坐落在扬州东关街。个园假山是国内现存假山作品中的佼佼者,原为此园的前身“寿芝园”的遗物,相传出于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石涛之手。清嘉庆时园归富商,重新修筑,广植修竹,竹叶形如“个”字,便取名个园。个园假山用从外地运来品种繁多的假山石创作出四季假山。进园修竹临门,石笋参差,构成一幅以粉墙为纸的竹石画面,点出春景。月门的横额上有“个园”两字,切合竹石图的主题。过春景,出现一座以湖石叠成的玲珑剔透的“夏山”。运用“夏云多奇峰”的形象,通过灰调的石色,环绕的清流,绿树披洒的浓荫和深邃的山洞,给人以苍翠欲滴、夏山百态的感觉。秋山用黄石堆叠,气魄雄伟,又富画意。几座石峰,拔地而起,峻峭依云,气势非凡,似有石涛画意。全山立体交通,组织巧妙,磴道多在洞中,盘旋而上,时洞时天,时壁时崖,时涧时谷,引人入胜。秋山环园半周,约十余丈,是全园的最高点。造园家采用了巧妙手法,使最高的秋山有尽而不尽之感,给观赏者以想象回味的余地。从黄石山东峰而下,即为宣石(雪石)堆起来的冬景,使人有积雪未消的感觉。雪山墙面正对着扬州常年主导风向,开了四排大约尺许的圆洞,既有犹如口琴音孔所造成的那种音响效果,又能制造出北风凛冽的景象,加强了冬景的气氛,是罕见的造园手法。冬景结束,西墙辟有两个圆形漏窗,透出远方的春色,修篁石笋重又映入眼帘。冬春两景既截然分隔,又互相因依。游览路线是环形的,春、夏、秋、冬时序更迭,周而复始。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 ( }: ~* a& x' K9 `, F3 R$ G; A, g B
C, r* z6 ~7 g/ P1 d21。寄啸山庄* C% A) t w. e8 o; g4 y0 {
0 J3 V X& i3 x1 @+ u' z+ y
位于扬州城东南徐凝门刁家巷,系清代光绪年间,何芷刀的宅园,习称“何园”。寄啸山庄虽构筑于平地,通过嶙峋的山石,盘山的磴阶,置建筑群于山麓陂泽,仍使人仿佛置身于山环水抱和山、水、奇石相望的幽险境界,有城市山林气氛,故取名“山庄”。山庄分三部分,东部以船厅为主景,厅的四周,以瓦石铺装,纹似水波粼粼。中部凿有鱼池,楼阁环绕,西南主楼支出两翼,称“蝴蝶厅”;池北架有石梁与水心亭相通,是游人留连处。水心亭枕流环楼,兼作戏台,水面和建筑的回音,大大增加了演出的音响效果。四周回楼可作观众席,这是园林艺术的佳例。西南部池中拔起湖石山一座,峰峦陡峭,同中部开豁空间恰成对比。# O& G/ Z" C" T" I/ _# v. X: N( C
, f) _: v V$ N
9 o/ D/ w1 `5 Y5 }8 M5 ^8 w, x* ?4 u
22。小盘谷
; x) }, l r+ c& a: [6 S
3 D! G) {! V0 `7 v( {6 d! I& L& O 位于扬州城南丁家湾,系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周馥购旧园重建而成,以园中假山幽谷取胜。全园布局东部为湖石山,中部为池,北楼南厅以曲廊相接,结构紧凑,保持扬州名园以石取胜的特色。园内假山岩壁险峻,幽谷深曲。假山四面可通,并集山水汇成瀑布,岩侧镌刻“水流云在”四字。小盘谷的山、池布局逶迤曲折,开合、收放、虚实、明暗相间,变化层出不穷;建筑、树木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出扬州名园以小取胜的特色。6 N' W4 w/ S; D5 t
* D0 @1 Z( W) F6 m1 R3 E1 A
23。片石山房7 H m' U) O! ?. i1 c
+ e' T; E+ d$ v6 z1 | 在扬州城南花园巷,又名双槐园,园以湖石著称。园内假山传为石涛所叠,结构别具一格,采用下屋上峰的处理手法。主峰堆叠在两间砖砌的“石屋”之上。有东西两条道通向石屋,西道跨越溪流,东道穿过山洞进入石屋。山体环抱水池,主峰峻峭苍劲,配峰在西南转折处,两峰之间连冈断堑,似续不续,有奔腾跳跃的动势,颇得“山欲动而势长”的画理,也符合画山“左急右缓,切莫两翼”的布局原则,显出章法非凡的气度。
0 w7 J( S( E- Z5 u7 E0 `, d4 ~! J J24。瞻园
1 b( z+ a: B N) r
6 I: H, |7 M' h8 s* ^+ a0 H! H7 o6 d 瞻园为江南著名园林之一,相传为明代开国元勋徐达的宅园。瞻园是一个以山石取胜的园林。瞻园在60年代经建筑学家刘敦桢擘画经营,面目一新。/ v5 ~" L9 F2 }7 X0 I' M
4 ^/ v! p" O% \' F% @8 Y, h
25。寄畅园4 p5 x' C1 R0 ]
: m6 {6 s4 |: P* V& M 寄畅园是我国江南著名园林之一,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原为秦姓宅园。 v, I3 ^$ {( N5 o
9 w8 I9 N& |/ H& w
26。豫园
/ D2 x- ~- I! a! D& s- K. ~
' ^- |: \; u) N# r9 ` 豫园在上海南市,园中黄石山相传出自明代叠山名匠张南阳之手,结构奇伟。又有玉玲珑石为江南名峰之一,传为花石纲遗物。# Z5 X: F7 @ c n: v. g# f* `, D
. O4 q6 _: J: o5 i' [* I/ R$ c$ I" ]
27。清晖园( z1 \ Z, }. F5 A. I
8 g/ c. m7 k% L7 _ 在广东省顺德县,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30),是顺应自然布局的代表作。园内桥、廊、院、路,都结合地形安排。由入口经笔生花馆前小院,沿路直行,穿过月洞,转至主庭。路线虽然平直,但穿行几个不同格调的小院,并不使人感到单调。主庭为方塘水庭,临塘筑廊,布置虽较平直,但建筑群的组合,运用了建筑物之间的大小高低错落和虚实隐露多变的手法,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a) j, l. i# @- r- h% I
3 e/ r# q1 P; Y! q+ W28。余荫山房* a2 q9 c/ A! E* X% d
( v8 [, O) _8 W
在广东省番禺县,它建于清代同治五年(1866),是运用几何图形组织景物空间的典型。全园分东西两庭,有桥廊连接。东庭为方塘水庭,所有建筑和组景都同方塘平行,呈方形构图。西庭为八角形水庭,八角形水厅居于八角形水塘的中央,庭内桥、廊、小路,都采取同八角形周边成平行或垂直的方向。园内两庭并列,纵贯轴线,构成整齐的几何形布局,这在中国古代宅园中比较罕见。
8 R' R+ Q Z! E; k
: L/ z3 g i* P1 ?# C& G( m29。可园
2 U7 S B7 \4 ]# ?8 ^3 u1 b$ M0 D* y
9 w3 x: Q3 T( u, G
在广东省东莞县,建于清代咸丰六年(1856)。可园是“连房广厦”式庭园的典型,即以楼房群体组成庭园空间。全园分为三个组群:第一组为高敞对称的厅堂组群;第二组是曲折玲珑的“绿绮楼”;第三组是轩昂挺秀的四层楼堂──“可楼”。全园楼群布局有聚有散,有起有伏,回廊逶迤,轮廓多变,从不同透视角度创造庭园的环境和意境,这种格局在中国古代宅园中堪称独树一帜。7 P( C k% Y) I
$ F* L" C/ P6 ~ f6 A
30。西塘 p& Q* B" p _$ A8 ` e- _: T
6 N+ l1 \; [4 K8 x, d5 Z- U
在广东省澄海县,建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格局疏朗清虚。西塘主要以树丛水石作为划分庭园空间的手段。园内建筑仅有一厅堂、一亭、一船楼,都掩映在竹林薜荔、山石盘溪之中。, x0 ?8 {6 [ V
6 s9 W" V) f& J6 d) i3 @+ A
0 f2 S+ M& U: @; v
31。群星草堂4 l% r3 ]5 H, Q
7 ?; n6 t1 h. |3 s6 z4 g
在广东佛山。园内只有一厅、一舫、一亭。建筑物之间配置山石、树丛、斜桥、水松、修竹等组景,着意表现庭园的古雅清幽。% P- p& d8 T q4 q1 _ V
$ Z& `+ R' a: l( D: E4 y32。新繁东湖$ Y! X7 a0 `+ u8 x1 d
3 q9 g: c1 a3 T ? 在新都县新繁镇。据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是唐代“李德裕为宰日所凿”。两宋时不断有所修葺,明末荒废。现在基本保持了清代同治三年(1864)大修后的面貌。主厅“怀李堂”坐北朝南,两翼有廊伸出半抱湖面,廊端一为瑞莲阁,一为珍珠船。园内陆地及土山上皆遍地“高林巨树,重葛悬藤”,古意盎然。西南隅的清白江楼,构思奇变,翩翩有“君子”之风。0 W Q/ h) O$ }9 H, Y
; N5 X; e# j, K* M5 h. b33。崇庆罨画池
! o( S9 @4 [) @0 _
3 v1 `# ?) _! d0 F2 F 在崇庆县城内。据现有文献至少可上溯到北宋。北宋“铁面御史”赵汴,南宋大诗人陆游都曾在此为官,并留诗多首。现在的基本格局为明、清时逐渐形成。该园最大特点是布局疏密对比强烈,主要建筑具有强烈民居色彩。其次如鹤颈墙、三折桥、水榭、假山等富有独创性。园的主题“琴、鹤、梅”表现明确。+ h( K6 i; W) A4 j
* ], { ]7 i( L. T+ L- F% d- A3 x7 q
34。杭州西湖# }0 i' i. ]! Z- q& I, i* [
, m, T. O0 ?2 E: c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2 o. X) w! ^/ g$ ]
2 S) m( h" J) ~" t) r; H/ C" t
西湖在汉代以前是一个海湾,由于潮汐泥沙淤泥,形成了杭州平陆和泻湖。隋唐之际,湖水淡化,湖泊固定下来。因湖三面环武林山,曾称“武林水”。钱塘县治从灵隐山移至东面平陆后,湖处县境内,故名钱塘湖;因湖在城西,又称西湖。唐代同时并用这两个名称,北宋中期,西湖之名逐渐取代了钱塘湖。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治理,兴修海塘、疏浚湖泥,才使西湖不断完美。唐朝时期西湖已闻名全国。五代时期的吴越国(907-978)和南宋王朝(1127-1279)先后建都杭州(南宋时称临安),西湖面貌的改变尤为迅速。元朝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誉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此西湖驰名世界。' |# d, O! F- F
# {5 P/ _' Y" q5 Y- `6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面疏浚整治西湖,共挖出湖泥700万立方米,驳砌湖岸30公里;植树造林5000万株;新辟植物园、动物园、花圃和环湖公园4000亩;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得到了修整,其中属国家和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38个。目前,虎跑、龙井名胜古迹和净慈寺、天竺古刹已陆续整修;西湖十景已修复八景,南屏晚钟、雷峰塔也拟修复。 / Z( {0 Q; K; e) L" w
+ I8 s( T( T3 U- A* i+ ^
西湖以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寺庙古塔、碑刻造像和新建公园绿地组合而成。有湖不广,平静如镜;山多不高,绵亘蜿蜒;湖山依傍,自然尺度协调,显得妩媚多姿。“三面云山一面城”,是西湖的特点。西湖园林建设既突出了西湖风景的独特性,又注意了与地方特色相协调的整体性。因此,所有新建和扩建的园林都用大体量的乔灌木丛组成大小不同、疏落有致的空间,重视配置艺术,选择色彩丰富的树木花草作为园林的主景;亭、台、廊、榭等建筑物以及掇山、园林理水,只作为景区的点缀。其体型、姿态、色彩与妩媚、恬淡、宁静的西湖自然景观和宽阔的湖面融成一体,使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防止追奇猎古、曲折封闭的气氛,也避免建造林立的大厦和体型庞大的建筑物,取得了明朗、宽广、自然,园内园外浑然一体的效果。5 D# R8 r; u# \
' C: m; {: k" ]' t 现在的湖区水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周长15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孤山是湖上一个大岛;苏堤、白堤把西湖分割为外湖、里湖、小南湖、岳湖和西里湖五个大小不等的水域;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湖。西湖南、北、西三面峰峦环抱,湖区面积49平方公里。南有吴山、夕照山;北有宝石山、葛岭;西有三台山、丁家山;外围有凤凰山、玉皇山、南高峰、北高峰、天竺山、灵隐山、玉泉山、栖霞岭等。群山中分布着虎跑、龙井、玉泉三个名泉和黄龙洞、烟霞洞、云栖、九溪十八涧等曲径洞壑名胜。
, S4 T( ~6 R# C# N ]5 D
! L. N" X7 A G 西湖有很多的古迹。东汉的《三老讳字忌日碑》,五代至宋元的飞来峰摩崖石刻,烟霞洞的造像,文庙的石经,东晋时的灵隐古刹,北宋的六和塔、保叔塔、雷峰塔,南宋的岳飞墓和岳王庙,清乾隆时珍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清光绪时创立研究金石篆刻的西泠印社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9 U% u& A$ P; Y& w2 G
D# ]5 c$ Q& w7 R) y, E1 R" x 西湖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唐宋杰出诗人白居易、苏轼先后在杭任职时“募民开湖”,兴修水利,并留下许多吟咏西湖的名篇;南宋画家马远、陈清波曾作“西湖十景”的画卷,清康熙帝、乾隆帝为十景题字立碑。近代民主革命先驱秋瑾和现代文豪鲁迅的雕像均屹立在西子湖畔。, Q5 D( u& @# ^! q9 g
, K9 F$ I6 y! s& J 西湖的自然景色四时不同。西湖十景,楼、台、亭、榭同湖光山色相互辉映。春天,“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春花吐艳,彼伏此起;夏日,“曲院风荷”,荷花映日,湖面新绿一片;秋季,三秋桂子,香飘云外;冬来,“断桥残雪”,银装玉琢,放鹤亭畔,寒梅斗雪。清晨,“葛岭朝瞰”;薄暮,“雷峰夕照”;黄昏,“南屏晚钟”;夜晚,“三潭印月”和“平湖秋月”。“西湖十景”展现了西湖朝暮晴雨春花秋月的自然景色。白居易诗:“湖山春来如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苏轼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诗篇,就是对西湖风光的真实写照。
% ]! I3 W. H2 x5 e, m1 Q$ b) @4 h1 x' I B q/ d
2 y' b5 ?5 ~. }
35。罗布林卡 S) v, o8 ?. b1 N+ h2 p
8 O- a" u& ~! o! \- R; o 藏语意思是“宝贝园”。在西藏拉萨市区,布达拉宫西偏南约一公里处,是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营建最精美的园林。现已辟为公园。200多年前,这里灌木丛生,人称“拉瓦采”(荆棘灌木林)。五世达赖曾到此消夏。1755年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在此建正式宫殿,名“格桑颇章”,并开始在此消夏理政,改“拉瓦采”为罗布林卡。从此罗布林卡成为历代达赖夏季处理政务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七世达赖晚年常来沐浴泉水,清廷驻藏大臣为他建乌尧颇章(凉亭宫))。八世达赖时期,建成恰白康(阅书室)、曲然(讲经院)、鲁康(龙王庙)、措吉颇章(湖心宫)以及康松司伦(威镇三界阁)等,宫宛初具规模。到十三世达赖时,又建竹曾颇章(普陀宫,后改为藏书室)。1922年在西区建金色颇章(金色林卡一组建筑)。1954年为十四世达赖建达旦米久颇章(俗称新宫),终于形成至今占地面积约36公顷的别墅式园林。 - L j% Q S2 `) A/ ? J
/ y2 O1 U5 I' v& C+ h" {% m0 |
罗布林卡全园分为三个区:东部宫前区包括入口和威镇三界阁之前的前园;中部为核心部分的宫殿区;西区是以自然丛林野趣为特色的金色林卡。每个景区又根据功能要求,结合自然环境,或宫墙深院,古木成荫,或芳草疏林,繁花似锦,构成不同的景观。罗布林卡的园林布置,既有西藏高原的特点,又吸取了内地园林传统手法,运用建筑、山石、水面、林木组景,创造出不同的意境。如湖心宫的设计,就有汉族地区古代造园艺术中“一池三山”的痕迹。
2 _/ n; X( ?* S4 ~8 ]# p/ l2 i! r3 h R2 q3 Q' X, U1 N6 Q
园内新老建筑的格调既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金顶辉煌,彩绘绚丽。新宫内四壁绘制连环画式的大型壁画,主题包括西藏历史和佛教典故。罗布林卡反映了西藏民族和宗教的特色,又是藏汉两族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国园林中的珍宝。* V, z# N6 m" |1 I( @0 G
: b+ {1 y8 X y' r
. c/ I; N0 U/ i- {/ T( E& L4 F: G
p' G0 s2 l* ~5 f
# b6 D7 _& }: [# A
/ R9 A4 `) U" Z/ f2 z#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