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中国名园【鉴赏】(上)

[复制链接]
xyneed 发表于 2011-1-10 20: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下载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中国名园【鉴赏】政治风范和江南雅风# }! @$ H3 Y7 V/ I7 C* A- ^
9 ^- G# p: Q% i1 S
  元建大都后,城内外渐有私园构筑,明清时兴建日盛,成为明清北京宅园。明清宅园的园主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富裕的经济条件。即使是在野政客,也多和当朝政治息息相关。宅园的设计思想,除了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而建造“城市山林”外,还追求气派,以显示政治地位。这和江南宅园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有明显的不同。+ H8 `9 Y1 C7 y5 }% E( K7 Y( t

4 }$ z6 n8 y3 X( t. v8 E( Y  宅园布局受四合院建筑和宫苑影响,园林空间划分数量少而面积大,常用中轴对称布局。如恭王府的主要空间划分不过五六个,花园的布局有明显的轴线贯穿。
) C' P6 U& N" z8 y" A. k4 T* C2 a/ I$ w/ q
  园林以得水为贵,宅园的选址大多在靠近水系的地方。明代北京西郊海淀一带是私人别业集聚之区,至清代大部分改为宫苑;以后高梁河水系的积水潭、后海一带,私人宅园逐渐增多。城内宅园缺乏水源,一般仅挖小池,以所得土方堆土山,体量也不大,常摹拟大山的余脉或小丘。叠石亦多为小品,偶得奇石就独立特置供欣赏。8 O  h, t0 Z& }
% _) U# e) P, l% c0 U
  明代宅园风格继承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传统,着重于运用水景和古树、花木来创造素雅而富于野趣的意境,因景而设置园林建筑,并巧于借景。清代乾隆以后,宅园中建筑增多,趋于繁琐富丽,和明代风格迥然不同。
* n7 e. `% i1 c* Y/ C' ]; E
' ~  {+ l1 B- U# N- }( Z8 i) U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南京、湖州、杭州、扬州、无锡、苏州、太仓、常熟等城市,宅园兴筑盛极一时。这些园林都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创作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 w4 _2 I8 |9 X" z" \; v% x* u
! _3 F0 H  ~7 G; P
  江南气候温和,水量充沛,物产丰盛,自然景色优美。晋室南迁后,渡江中原人士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园林的营建创造了条件。东晋士大夫崇尚清高,景慕自然,或在城市建造宅园,或在乡野经营园圃。前者如士族顾辟疆营园于吴郡(今苏州),后者如诗人陶渊明辟三径于柴桑(今九江附近)。皇家苑囿则追求豪华富丽。建康(今南京)为六朝都城,宋有乐游苑,齐有新林苑。唐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首次发现太湖石的抽象美,用于装点园池,导后世假山洞壑之渐。南宋偏安江左,在江南地区营造了不少园林,临安、吴兴是当时园林的集聚点,蔚为江南巨观。明清时代,江南园林续有发展,尤以苏州、扬州两地为盛。尽管江南园林极盛时期早已过去,目前剩余名迹数量仍居全国之冠,其中颇多为太平天国战争之后以迄清末所建。早期园林遗产,如扬州平山堂肇始于北宋;苏州沧浪亭和嘉兴烟雨楼均始建自五代,嘉兴落帆亭始建自宋代,易代修改,已失原貌。苏州留园和拙政园、无锡寄畅园、上海豫园、南翔明闵氏园(清代改称古猗园)、嘉定明龚氏园(清为秋霞圃)、昆山明春玉园(清为半茧园)均建于明代,规模尚在。目前,江南园林以苏州保存较好,扬州也有相当数量的园林遗留至今。其他各地较著名的有:/ M2 q+ q; G( z

4 s  v* P: s' i! F  南京 旧日诸园如愚园、颐园、商园均已无存。瞻园在60年代经建筑学家刘敦桢擘画经营,面目一新。煦园亦经修葺,恢复旧观。2 _: I5 W% s0 i6 m7 }' Z' |
( D; z: X# {, ?$ f
  无锡 寄畅园风采不减,仍为江南名园。梅园、蠡园则是近代作品。
" A4 W2 T+ F: n; k% R) T; \
) t9 m; W% b8 p. s. }+ e& g9 u3 a  常熟 以燕园最著,有清乾隆时叠山名手戈裕良所作湖石和黄石两山。壶隐园、虚廓居、水吾园等,已失原状。
  @6 q1 L. w0 m$ P* a# v% b: |  p' N- r; A* P0 {' b; l% t( J( `
  上海 豫园在上海南市,园中黄石山相传出自明代叠山名匠张南阳之手,结构奇伟。又有玉玲珑石为江南名峰之一,传为花石纲遗物。上海南翔的古猗园,在抗日战争中大部被毁,现已修复,规模胜昔。嘉定秋霞圃,以山石胜,近已修葺一新。青浦曲水园,松江醉白池均存旧迹。
6 {0 q$ u. z+ v* o8 g
6 ^4 C! D- t5 r6 a& K6 B  杭州 旧日私园多湮没,惟存湖西数庄,如郭庄(汾阳别墅)、高庄(红栋山庄)、刘庄(水竹居),但已改观。孤山的文澜阁和西泠印社也是西湖中的小园,均别具一格。
9 o: b  x  G% ?1 \' ]7 T* K
/ S! u0 g0 A1 G  吴兴 南宋时园林极盛,现仅存清末南浔小莲庄等小私园数处。城中潜园、适园、宜园等均已无存。- [7 b( C# X/ m; g

# ?' a2 v- t! x' l# n# D- X  嘉兴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在南湖湖心。烟雨拂渚,隐约朦胧中,景色最佳。城北杉青闸有落帆亭,建自宋代,近已湮没。
! O9 D. _/ R( g- i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 E* ?- M3 i# _1 K: @: C  v
( B; q1 W$ W# W, u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 [& b. \! C% P/ ~
1 P3 e6 ~* B7 ~2 T  z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9 Q& ^; V4 P1 w( K! h# x9 G" y1 N1 e3 R. W* D; {, M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 Q% T% T0 H% i2 M4 O% f, I3 K# q* L2 J1 a, m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5 f$ C; J" h; l$ Z* t8 g3 g

( \  V- m$ Y$ S' u: B. w# H5 E2 D) k: k" |) H* n' y
1。勺园, ]- U7 B: I" D  W, u

7 H$ l! j% q2 L$ l' @" I6 e5 Z8 U* P  明代米万钟的宅园,在海淀,今为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水源充沛,以水面、弯堤、偏径、高柳、白莲和临水楼台构成一幅烟水迷离的图景。据《春明梦余录》描述:“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穷则舟,舟穷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米万钟自绘的《勺园修禊图》可以看到勺园的大体布置。# `5 @- s* @+ y0 J

+ N* z/ n9 q/ k6 h: E2 f1 U7 W4 h2。英国公新园
! i! e# Q1 B) D+ H/ |+ @
5 ]- t) c2 F# ]3 n  N( P0 Y  为明末英国公张维贤所建,在什刹海银锭桥的观音庵,今已不存。布置简朴,仅一亭、一轩、一台。选址极佳,三面临水,一面对古木园林。坐园亭中可望园外桥上行人、北海万岁山,东有稻田,北为村舍,西接西山。山、水、林、田,美景尽借入园中。/ m! Q: x7 B  N9 I+ m. p
9 g, |7 Y; h4 M+ @  b
3。恭王府花园. I7 K7 `( v# U' o. w- J
$ E5 x, {1 i% Z# o
  恭王府为清恭亲王奕忻的府邸,在前海西街。府邸有中、东、西三组院落,后花园名萃锦园,也有三条轴线和府邸对应。花园东、南、西三面被马蹄形的土山环抱。中路进园门后,土山起障景作用,穿越山洞门后,豁然开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飞来峰”。峰东为流杯亭,峰北正中有一“凹”形的水池,面池是一组厅堂。穿过厅堂进入中部庭园,有一座石山,为全园主景。山前有小池,池后是山洞。洞中有康熙书写的“福”字碑。洞的东、西部各有爬山洞,可盘旋上洞顶的平台,台名“邀月台”。台上的榭是全园中轴线上最高点,居高临下,全园在望。石山后面有一列书斋,平面曲折,如蝙蝠展翼,名为“蝠厅”。花园西路以一个长方形大水池为主景,池中心有岛,岛上有水榭。池北岸有一卷棚顶的大厅,和水榭成轴线相对。花园东路是一组建筑庭院和戏楼,用爬山廊连接中路的厅堂。恭王府花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是研究明清造园艺术不可多得的实例。7 o9 t: ^: G, R: p; W0 M! {2 f

: d* T; S1 V2 P4。半亩园2 f! o' H) a! p3 h# P

! i5 B) u! E' v8 k: e  在东城黄米胡同,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今仅存遗迹。园中假山是李渔所掇,当时誉为京城之冠。据记载,园内垒石成山,引水为沼,平台曲室,有幽有旷;结构曲折、陈设古雅,富丽而不失书卷气。
- S& m0 ?9 Y6 G/ T. N
: ?9 b8 c7 C" J* F" B' A8 y5。拙政园0 w4 ^5 Y+ q* r

  Z* t; k9 [1 v/ Q* C- c, H) i  在娄门内东北侧,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明正德八年(1513)前后,王献臣用大宏寺的部分基地造园,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句意为园名。现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经修复扩建,现有面积约62亩,分为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部分。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z/ {8 N' e) Y  j  Q" ^/ P

3 \/ \2 {2 n" z1 N( N6 G  东区,面积约31亩,现有景物大多为新建。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坪西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 T- \( J* F& B. z1 I5 V+ j% I0 W. |6 S0 Z
 中区,全园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木樨、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中区北部池中列土石岛山二座。石岸间杂植芦苇、菖蒲,与丘岗上的丛莽藤蔓相呼应,富有山林野趣。山巅各建小亭,周旁遍植竹木,夏日鸟鸣蝉噪,为消暑胜地。西北有见山楼,四面环水,有桥廊可通,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筹划军机之处。登楼可远眺虎丘,借景于园外。水南置旱船,前悬文徵明题“香洲”匾额,登后楼亦可高瞻远望,水东有梧竹幽居亭。池水曲折流向西南,构成水院“小沧浪”,这里廊桥亭榭,跨水翔波,营造精丽。倚阑北望,檐宇交参,枝叶掩映,曲邃深远,层次丰富。附近有玉兰堂,小院种植玉兰、天竺,环境幽雅。由此循西廊北上,至半亭“别有洞天”,穿洞门至西区。
% M/ K! Y; u! j& U
; |2 U6 x; Y! w  西区,面积约12.5亩,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北山建有八角二层的浮翠阁,亦为园中的制高点。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
. ]1 s7 t, i& |  h
4 v& z& r3 w6 g6。留园
# R$ n6 h: x: g9 n$ J! t# U
8 X- h. }4 y# u+ J9 b3 _! [  在阊门外,占地约3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卿徐时泰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有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现在的留园大致分为四区:中区(旧寒碧山庄)、东区、北区、西区。此园经过修整,于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S$ Z$ f7 O. a( k, S* E$ @8 N8 K7 Q

$ A3 K/ Q, Z# x  留园入口在留园路北侧,沿曲狭走廊和天井北行至绿荫轩,透过漏窗隐约可见中区园景。中区中部有一水面,以曲桥和小蓬莱岛划为东西两部分。池西北岸叠黄石假山,系出自明代周时臣之手。建筑依墙作周边式布置,主要建筑为东南两面的清风池馆至涵碧山房一带。主厅为涵碧山房,北有平台临池,南辟庭院。此厅与邻近的明瑟楼、绿荫轩,高下错落,形成虚实对比。池东的曲溪楼高二层,下层辟空窗和洞门,打破了厚墙的沉重感。再向北,经西楼,即至东侧的五峰仙馆,此馆为楠木结构,内部装修陈设华丽,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厅堂。厅南、北各有一院,南院中立有石峰五座,厅因以为名。厅东有数进小院,轩低廓曲,形体各异。
( V3 B( D# E' @, E( E
' ?) l" R) V' Q  东区以曲院回廊见胜。中部为鸳鸯厅──林泉耆硕之馆,柱梁装修精致。北面为浣云沼水池,后面有三座石峰。冠云峰居中,高5.6米,为苏州诸园现存湖石之冠,相传为宋花石纲旧物。两旁的瑞云、岫云二峰,也很劲秀。峰北有冠云楼,高二层,登楼可观园外景色。
1 C+ l& Q. m, m; }2 k/ E; Y$ O3 ?. A& p# D9 P
  北区建筑全毁,现植有竹、李,并辟有盆景园。
6 L: p, J, _2 Z6 V1 C3 y6 |/ H2 w+ z6 U
  西区 有南北向的土阜,为全园最高处。上有小亭两座,可遥望虎丘、天平、上方诸山。土阜上植青枫、银杏,秋季满山红黄相映。
+ ^. m% v+ t* W$ }& k' ^, ^7 F( s3 l; A3 Q- Y' A
7。狮子林# i3 ~" \, R5 x% s" r: a1 ]

& i$ f9 k* I* e( ]* L' V: Q  在城北园林路西,距拙政园较近,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7)天如禅师建,初名狮林寺,后改菩提正宗寺;因寺北园内竹林下多怪石,形似狮子,所以也称狮子林。清末为贝氏祠堂的花园。现园面积(不包括祠堂)约12亩,主要建筑集中于东、北两面,西、南两面则缀以走廊。水面汇集于中央,著名的石假山则位于池东南。   h) m9 ^& e' J
9 E" d* Z: z/ N: L3 E
  目前入口可达园内主厅燕誉堂,此堂和后面的小方厅,原是园主宴客之处,采用留园鸳鸯厅的形式。前院施“花街铺地”,南端设湖石花台,环境幽雅宁静。自小方厅北上折西,至指柏轩,为园内另一主要建筑,高二层,形体较大。越厅南小池上石拱桥,即达石假山。石假山全由湖石砌成,面积不足2亩,奇峰林立,其中洞壑宛转,石径迂回,上下周旋,如入迷宫。1 [6 I0 ^) h8 _' c  T3 j3 P+ h7 |. E
3 A  a0 ?$ w$ r6 j& p) E; x4 |' J- S
8。沧浪亭( [, k8 l0 b% k, n  J

4 P. \  t) R8 s' a( b  在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0 _! D) k. Y1 a) U3 B+ Q! _

7 f* \6 D6 c% P; T  五代吴越国时期为王公贵族别墅。北宋苏舜钦购作私园,1045年在水边建沧浪亭,作《沧浪亭记》,园名大著。后几度易主。元明时期园废,改作佛庵。清康熙时重建,始有今日规模。现园内面积约16亩,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此园的特点是水面在园区以外,园内以土石山为中心,建筑环山布置,漏窗式样和图案丰富多彩,古朴自然。
1 k& o" n  }/ y9 J7 T
( l; f+ |$ D/ m1 C: N0 X  从北门渡石桥入园,两翼修廊委蛇,中央山丘石土相间,林木森郁。沿西廊南行,至西南小院,有枫杨数株大可合抱,巨干撑天,枝繁叶茂,院墙表面嵌有多幅雕砖,刻画历史人物故事。东侧为清香馆和五百名贤祠,祠建于道光七年,内壁嵌砌本地历代名人线刻肖像及小传数百方。再南有厅屋翠玲珑和看山楼,环境清幽。由此折东,为明道堂一组庭院,此堂为园中最大建筑,格局严整。堂北山巅,绿荫丛中,有石柱方亭名沧浪亭。下山有复廊景通内外,复廊外侧临水。还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
: t2 k0 H5 w; L& g- W1 W0 ]5 Q) w  f6 h' b

( u& w5 X4 [* v  ^
2 Q8 ^( F9 V) u+ Z0 ~3 w
$ _, t1 P$ f: t$ n5 s* q0 }: c1 H5 K; S4 N8 b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精彩评论2

格格 发表于 2014-11-1 19: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不错,谢谢您的努力,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dxp 发表于 2014-11-26 17: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顶的啊,楼主辛苦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3

帖子649

发布主题
一个专注手绘学习与分享的网站
客服热线电话

18071418153

周一至周日9:00-18:00

站长反馈邮箱

57360297@qq.com 站长QQ咨询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